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12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下愚公志 誓将穷根拔
——记福建宁德30年致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石 伟

地处福建东部的宁德市,曾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贫”地区。1985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仅有329.65元,9个县中有6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一度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0年来,宁德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精神致力脱贫攻坚,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也改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拔掉了长久以来的“穷根”。

接续努力 打赢扶贫攻坚战

77岁的刘向禄是福建省福安市溪邳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说起这个渔村以前的生活,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充满了感伤:“过去全村都以捕鱼为生,白天在海上漂泊,晚上船船相连拼成连家船,许多人一辈子都在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船上度过,那样的日子真是难熬啊。”

要脱穷帽子,先找富路子。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30多年间,闽东干部群众展开了一场勠力拼搏、齐心协力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接力战。

“滴水穿石、弱鸟先飞”是时任宁德地委主要领导向闽东人民发出的摆脱贫困动员令。在“大念山海经”、推广“种养加”、推动工业农业两个轮子一起转的理念下,宁德用不到5年的时间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温饱,结束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历史。

进入90年代,闽东人抓住国务院批准闽东“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在福建省率先开展“造福工程”“抓两头带中间”“以开放促开发”,顺利摘掉了“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和6个“国定贫困县”的帽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宁德扶贫以薄弱乡村为主战场、以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为主要帮扶对象,市本级新增财力支出80%以上向贫困县乡村倾斜,这些举措成为宁德扶贫攻坚的加速器。”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如今宁德贫困人口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现行标准的14.5万人。预计今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0余元,增幅连续5年位居福建省前列。

精准扶贫 探索致富新路径

扶贫攻坚是一场拼毅力、拼恒心的持久战,更是一场抓机遇、拓思路的智力战。闽东干部群众以毅力攻坚,以智慧扶贫,创造出许多对口扶贫、特色扶贫、靶向扶贫、滴灌扶贫的精准扶贫经验。

“因地制宜、产业带动是宁德市近年来帮扶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条‘快车道’。”宁德市市长隋军告诉记者,宁德有696座千米以上山峰和4.4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市里号召群众“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通过“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经营,干部群众把“山海经”念得有声有色。刘向禄所在的溪邳村渔民上岸定居后,靠发展海上养殖、海上运输和水产加工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目前,宁德全市农民50%以上的收入、贫困户60%以上的收入来自当地特色农渔产业。而近年来引进的一些大型工业项目,也成为群众就业的重要渠道。落户福安市湾坞镇的鼎信新材料产业集群,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超过1万人,拉动近2.5万人在当地消费,农民工每个月领到的工资足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山高路陡的宁德曾有许多世代居住在深山茅屋的群众。要让这些群众摆脱贫困,先得让他们搬出茅草屋,挪出穷窝窝。“在‘造福工程’政策带动下,市里通过政府补助、信贷支持、群众自筹、社会帮扶筹措资金,以就地创业、园区就业、转产转业等方式,让这些祖居深山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安下来、富起来。”宁德市委副书记李转生对记者说,20多年来,宁德全市累计建成或续建安置点1000多个,完成搬迁35.6万人。为了让挪出穷窝的群众具有“造血”功能,宁德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小额贷款推介担保机制,每年累计为贫困户解决贷款资金3亿元以上。

“到2020年宁德要实现全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450个贫困开发重点村‘摘帽’,116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整体搬迁安置,仍是一场任重道远的持久战。我们的决心是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廖小军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