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的是修养提升自我的目的,一切形而下的东西,都作为外在而存在,都作为手段而存在
人,是要学习的,而且是要终身学习的。在一般人的眼里,所谓的学习,就是指读书,做学问,向其他人借鉴经验,通过进修获得自己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但明代大儒王阳明却认为,对于我们,学习远没有我们理解的这么狭隘,时时处处都存在学习的机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事上学习。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层次,是应该不断地提升的,只有不懈地进取,才能让心灵得到端凝,才能在处理世事时做到不偏不倚,才能随机应变地面对各种问题和困扰而不至于失去恒常,才能做事情的主宰而不是被外物所役。
在事上磨炼,就是在你所从事的各种事务上来修炼自己。你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提升自我的机遇和手段,重点在于你要珍惜机会,很好地把握。这种把握,是一种积极的把握。只有完成这个过程中了,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
你做事,未必是完美的,所以,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你在学习做事,但归根结底,你是在学习做人,是做事成全了你,所以,做事的态度,最终也就决定了你的高度。说到底,就是要忠实于你的职业本身,忠实于它的性质,它的底蕴,它的真谛,它的内涵。
但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做事,那么,他就仅仅作为事情的奴隶而存在,谈不上高度和深度。所以,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疏离。也就是说,要部分地让事情外在于你本身,你还要保持一定的清明。那么,保持这点清明来做什么呢?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要“省察克治”。“省”,指内省,要不断地对做事的那个自己进行反省,看态度如何,方法如何,心性如何,效果如何;“察”,指检察,要周密地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思想支撑的,是什么理念支配的,是什么方向决定的,是否有不足和漏洞存在,如果有,应该如何补足,如何矫正;“克”,指克己,要努力保持清醒,跳出各种诱惑自己偏离轨道的迷障来做事;“治”,就是修整,就是疏通,就是看到不足要及时、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姿态,用一个趋于完美的自己来做趋于完美的事情。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效果;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在他的不同时期也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他永远操持着固有的想法和方法。但我们要看到,生命最需要的,是不断地填充,不断地丰盈,没有人会在原地踏步。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的衰退、意志的消磨,一个不懂进取、固守墙垣的人,拥有的肯定是退步。只有坚持学习、磨炼于事的人,才会“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每天焕发出一个新的自我,每天获得新鲜的知识和体验,每天心灵都能得到丰沛的养料。这样的人,势必会充满旺盛的活力,势必会获得甘甜的幸福,势必会延长生命的轨迹,势必会扩大生活的外延。
因此,能在事上磨炼的人,就具备了这样的姿态:他永远没有重复,也永远不会体会到事情的枯燥乏味。事情越做越完善了,而他本人,也越来越臻于完善了。怀抱的是修养提升自我的目的,一切形而下的东西,都作为外在而存在,都作为手段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他是超越于事情本身的,也是超越于所处的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