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这种更高的精神追求,去促成相关体育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反过来激发更多人去思考登山的意义,也就够了
两部以珠穆朗玛峰为题材的登山电影先后在国内院线上映,成绩不俗。
《喜马拉雅天梯》讲述了藏族少年成长为登顶向导的历程,借藏僧之口表达了对珠峰这一精神圣地演化成商业攀登时尚的迷思。《绝命海拔》根据纪实文学改编,真实还原了1996年珠峰山难,明星大牌云集,颇具话题性。虽然两片取材视角不同,但都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前者因珠峰峰顶实景拍摄的优美画面被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朋友圈刷屏,突破千万票房,对于向来票房不被看好的国产纪录片来说已突破了所有人的期待。后者作为好莱坞极限运动冒险电影,利用IMAX和3D技术很好地表现了珠峰的壮美和人类的渺小,对登山者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国内票房过亿元。这两部电影都没有过分迎合主流观众市场,既没有夸大戏剧冲突,也没有选择用刺激和噱头来营造气氛。没有预想中冰川崩裂,命悬一线等触目惊心的场面,仅仅真实反映了雪山的苍茫和壮美,攀登者的毅力和孤独。
极限运动题材相对小众,谁在为登山电影埋单呢?从白领小资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的登山旅行照片,和全国各大城市人满为患的马拉松比赛中不难找到答案:曾经只有专业运动员才从事的极限运动变得越来越流行了。电影成功的背后,反映了我国极限运动关注度的提升。
确实,诸多因素推动了我国极限运动产业的日益繁荣。首先,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国际探险组织公示的数据,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户外运动就会出现一个井喷的发展。所以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户外运动爱好者会越来越多。而极限运动产业也逐渐从挑战人类极限转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其次,极限运动产业链的完善扩大了群众基础。近年来,随着参与人士的增加,极限运动的宣传推广、装备培训、赛事品牌、社群组织、保险救援日益成熟,产业链的完善降低了参与极限运动的费用和难度。
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如班夫山地电影节等面向户外爱好者的文化嘉年华近年纷纷引入国内,马拉松热激起了全国办赛热潮,商业登山服务方兴未艾。新的参与者被吸引进入这个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有意布局极限运动产业,万达集团收购世界顶级铁人三项赛事运营权这样的商业故事将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资本市场也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喜马拉雅天梯》这样的纪录片通过引入了众筹模式,短时间内就赢得了一众户外拥趸的投资。时尚、文化和资本的交互碰撞,共同打造了这场产业盛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参与极限运动。
再说回登山本身。看完影片,周围不少提出疑问,登山等极限运动太过危险,为何这么多人热衷?我想,极限运动更多时候能表达那种为了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精神追求。由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精神追求,去促成相关体育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反过来激发更多人去思考登山的意义,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