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埃夫特:造中国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本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张逸潇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机器人正在书写毛笔字,引得观众驻足观看。这款安徽埃夫特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绘画、装配、打磨等领域。 本报记者 潘笑天摄

一只只黄色的机械手臂灵巧翻转,精准地完成抓取、焊接等一连贯动作……这是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在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看到的场景。这种灵巧的关节型机器人,埃夫特去年销售超过800台,销量居国产同类机器人企业首位,产值连续4年实现80%以上的增长。

诞生8年来,埃夫特从“零”起步勇攀工业机器人产业高峰,努力打破进口机器人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

“逼”出来的“中国造”

埃夫特的前身是奇瑞汽车设备部下面不到10人的装备制造科。一个通常在传统企业中负责设备选型、维护保养的功能科室,为何要承担起勇摘“制造业皇冠顶端明珠”的使命?

“这都是被‘逼’出来的,过去奇瑞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依赖进口,不仅技术受制于人,还常常受气。”时任奇瑞汽车设备部部长、如今的埃夫特公司总经理许礼进说,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哪怕机器人出现一个小问题,整条生产线都必须停下来,等着国外工程师打着“飞的”来维修,周期长、成本高,没少耽误生产。

与其仰人鼻息,不如自己造工业机器人!许礼进的这个大胆想法,很快得到奇瑞高层的支持。

2007年8月,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安徽芜湖正式成立。

创业之初没有核心技术、没有研发经验,许礼进带着团队在全国各地寻找合作伙伴。他们曾前往沈阳、广州等机器人产业集聚地,却发现没有一家国内企业的现成技术符合汽车制造业对6轴机器人的专业化要求。最终,埃夫特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合作,共同埋下了机器人“中国造”的梦想的种子。整整一年的时间,双方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从早到晚闷在试验室,吃在学校食堂,终于成功打造出第一台机器人样机。

2008年9月20日,埃夫特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重载165公斤机器人宣告试制成功。看着机器人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工作,大家就像看着自家“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激动。总工程师游玮说:“总有一天,我们要让中国的企业都能用得起高质量工业机器人!”

“学生”与“老师”同台竞技

沿着“试错—改进—提升”的发展轨迹,埃夫特迅速积累着从单机试制到系统集成的丰富经验。很快,在奇瑞五焊车间的艾瑞泽7生产线上,出现了60多台机器人联动协作的生产画面。到了今天,奇瑞汽车生产线上90%以上的工业机器人都来自埃夫特制造。

“渐展身手”的埃夫特并不满足于在汽车制造等通用机器人领域的红海竞争。他们坚持与国际接轨的“正向开发”,与关键零部件厂商开展产业链深度合作,推出满足客户多元需求的定制化机型,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特别是在系统集成方面,埃夫特是目前国内唯一开放系统集成工艺包的制造商,抢占家具等细分市场,开拓出一片蓝海。为了更好地“放开手脚”走出去,埃夫特通过改制,从一家奇瑞全资子公司转变为混合所有制公司,为其开辟更加广阔的产业新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独辟蹊径闯天地,底气源自实力支撑。埃夫特做足创新能力建设的文章,以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为突破口,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通过产学研平台建设、新兴技术研发、开展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牢牢掌握核心竞争力。埃夫特先后组建了蔡鹤皋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合作,分别组建独立法人的哈特、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近两年,企业申请专利4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承担工信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科技部“863”计划项目4项,参与制定机器人行业国家标准3项。

目前,埃夫特产品不仅替代进口机器人,应用于国内部分合资品牌生产线,而且已经进入了韩国、意大利等海外市场,形成了“学生”与“老师”同台竞技的局面。“随着我们这样一批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进入市场,日本、德国等国际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在华同类产品,都出现不同幅度的降价,有的降幅高达20%到30%。”埃夫特公司副总工程师肖永强说。

“国字号”试点的领跑者

在解决了自主化机器人“从无到有”的问题之后,下一个面临的是如何实现“从有到优”。而在这条路上,埃夫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安徽芜湖,和埃夫特一样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创新的,还有固高科技、翡叶动力、大洋电机、清能德创等一批整机和关键零部件企业。2013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支持安徽加快发展以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同年12月,一个规划面积3.53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在鸠江经济开发区启动建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埃夫特为龙头,集聚区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渐成规模,目前在建机器人重点项目57个。历时两年建设的埃夫特万台机器人项目,已经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埃夫特计划依托该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产工业机器人1万台、销售收入达50亿元,努力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

谈及未来3到5年的发展,许礼进提出“工业机器人生态圈”的概念,即依托机器人产业园,打通上游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中游机器人整机厂和下游机器人集成应用、终端用户的全产业链。注资8000万元成立的芜湖滨江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着产业谋划、投融资平台等多重功能,为这个“生态圈”提供资本支撑。滨江智能公司产业发展部部长王家云告诉记者,除了企业自身的实力,“生态圈”内还将形成包括政策、科技研发、投融资、应用推广、人才支撑等在内的一整套支撑体系,增强整体竞争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