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迄今没被任何物种同化、始终保留着农耕文明早期驯化的原生本色的孑遗物种,在今天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我依稀记得清代诗人谢墉在《食味杂咏》中的两句诗:“泉溲色发兰苕绿,饭熟香起莲瓣红。”是说传奇作物胭脂米的特色,它不同于普通水稻,需泉水灌溉,如空谷幽兰一样躲在高寒山谷生长,做成米饭颜色红润,红如粉红的莲花瓣,吃来香气扑鼻。今年,带着这种奇异的印象我走进海拔千米的沧浪山麓——湖北郧阳鲍峡镇大墩子村,一睹这里发现的古老的农作物胭脂稻。
大墩子村,峡谷深幽,植被茂盛,气候温润,土地湿寒。走到这里正值中午,家家炊烟,户户飘香,农家乐的饭菜正端上桌子。我受到村民盛邀,坐上了农家饭桌。凉拌薇菜、腊肉竹笋、野生天麻炖鸡、野生山药炒片等摆了一桌子,看到这满桌纯天然食品,我有一种逢了天庭盛宴的喜悦。津津有味地品尝中,村民又上了一盆红色米饭,椭圆形的粳米,胭脂一样的颜色,香气扑鼻。啊呵,这不是胭脂米吗?这不是谢墉描绘的那种“莲瓣红”稻米么?世上真有胭脂米呀,以前只略略在《红楼梦》中看到乌进孝给贾府进贡胭脂米,看到过周汝昌先生写的《胭脂米传奇》说康熙皇帝在京西发现胭脂米,没想到我们这深山老林里也有这珍惜之物。我惊异了,神思飘忽起来,飘向了那新石器时期的汉江文明时代。那时的汉江北岸青龙泉和黄河流域的仰韶地区一同步入农耕文明,开启了神农氏时代的人类文明时期。青龙泉的先祖们驯养家犬、家猪、稻黍,上世纪6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从他们当年居住的屋基上发现了大量稻壳,稻米已成为他们的食物。我有理由相信,那时驯化的种种稻种,一定有这类独特的胭脂米。一个农作物被进化的圣地,既有谷物的基本种类,何不可以有特殊的个类?
后来人们从郧阳区的文献中果然找到了依据:清朝康熙版《郧县志》卷十三《物产·谷属》记载:郧阳出产胭脂米。郧阳自古出产,非引种。
一个穿越六千年时空、与大地苍穹相依相存的沧桑物种啊!一个迄今没被任何物种同化的始终保留着农耕文明早期驯化的原生本色的孑遗物种啊!有幸吃到这原生态的罕物哪能不产生仙幻的穿越之感?我美美享用了这天养的圣物,深深感恩上苍赐予的依然葆有远古风味的口福!
午后,我随十堰胭脂谷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朱文江观看了该村原生态的15亩胭脂稻田,见青禾已插,每蔸都插好几根秧苗。朱文江说,这是冷水稻的特点,分蘖少,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至1300米的山区,亩产较低。胭脂米具有养生作用,对人体最有益的几项成分如黄酮含量竟高达33.2%,β—胡萝卜素10%,花青素4.75%,目前已申报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听了介绍,我对这一山珍不禁产生了几分的思索:如果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理当好好葆有它的原生性,不必去改造它,盲目去扩展它;作为绿色健康食品,我们应该大力开发,扩大产地,提高产量,实现效益最大化。到底怎样做才好呢?
这一矛盾在朱文江的眼中,有一种解答方案。他聘请了农业专家,制定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指导胭脂谷的保护性生产。全部使用农家肥,在稻田旁养鸭,通过鸭子捕捉害虫,有效防治病虫害,同时,鸭子的活动也改善了胭脂稻根部的通风透气性,大大降低了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不打农药,使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2013年是郧阳胭脂米规模化生产的第一年,种植面积达40亩,总产量近5000公斤,每市斤卖到100元仍然供不应求,最后卖到每市斤238元。2015年,郧阳胭脂米的种植扩展到附近村,近千户,种植面积达2000亩。
看到朱文江的实践成果,我不胜欣慰,一个远古物种在他的事业蓝图里焕发了全新的生机,既得到保护又得到发展。
希望在未来,胭脂谷能成为汉江、堵河流域一处迷人的景区,让胭脂米成为人们寻找精神回归乐园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