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改进公共服务的措施,通过持续简政放权,便利群众生产生活,对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分布不均等问题由来已久,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呼声也最为强烈。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也是通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双引擎”之一。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并且强调,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究其根本,就是要让政府和市场各尽其责,各展所长,良性互动,在供给侧改革中实现“双到位”。
此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了政府在改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自我规范路径。一是公开,全面梳理和公开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对服务事项逐项编制指南,列明流程、示范文本和时限,明确政府公共服务的权责体系;二是简化,简化办事程序,探索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降低群众或市场主体获取公共服务的成本;三是共享,依托“互联网+”,加快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之间涉及公共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校验核对,促进办事部门相互衔接。
这些简政放权的切实之举,强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从“多头受理”变为“一口受理”、从“群众来回跑”变为“部门协同办”,群众办事将变得更加方便。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权力的“减法”将换来市场活力的“加法”,为公共服务业发展释放更多的政策空间,有利于鼓励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供给侧。
政府把该管的事情管好,不该管的事情放权给市场和社会。通过为市场和社会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和提供更好的服务,利用市场和社会机制完善资源配置,形成政府购买、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机制,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扩大公共服务受益范围,使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为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蓄积新的结构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