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国家级森林城市巡礼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争当绿色生态建设排头兵
——访东莞市林业局局长胡炽海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东莞森林覆盖率已达37.4%。图为大岭山森林公园茶山顶。
本报记者 郑 杨摄
东莞荷塘景区原为连片禽畜养殖场,现改造为占地500亩的景区,种有20多个品种的荷花。
本报记者 庞彩霞摄

本报记者 郑 杨

问:经过3年努力,东莞从一批创森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拿牌。请问东莞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答:第一,自然资源丰富。东莞三分山、三分水、四分田,自然禀赋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7.4%,拥有大岭山、大屏嶂、黄牛埔等14大森林公园,莲花山、马山等5大自然保护区,华阳湖、燕岭、龙湾等14个湿地公园,蛤地、二上坊、星堂等1287处休闲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平方米,全市道路基本实现绿化全覆盖,我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主要绿化指标全部达标。第二,政府强力推进,投入33.53亿元开展创建工作。第三,市民鼎力支持。30多年来,累计发动群众义务植树2500多万人次,尽责率达96%。

问:创建行动给东莞和市民带来了哪些利好?

答:从全市层面看,第一,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启动了华阳湖湿地公园、常平旗岭森林公园等一批新的生态建设项目,加快在建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进程,对我市立体绿化、农村绿化等薄弱环节进行了强化补充,有效提升我市城乡绿化发展水平。第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自划定生态控制线以来,全市累计淘汰、拒批不合格企业3000余家,取消了百亿光伏能源等一批项目立项资格,初步发挥生态建设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倒逼、激励和服务作用,有力助推空间集约、生态盈余和经济转型。第三,增强了城市竞争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森林体系,进一步提升了东莞的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从市民层面看,第一,市民可以享有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树木进城、上路、入村,将极大地优化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和生活品质,增强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第二,市民可享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创建过程中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市民通过义务植树、绿化阳台等方式共同参与到生态建设工作当中,使广大市民的文明品位大大提高。第三,市民可享有更多增收的机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将带动苗木花卉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问:东莞将如何继续巩固创建成果?

答:我们将努力建设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新增一批市级、镇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加快完成威远岛、亚公山、红门山、常平旗岭等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帮助樟木头国营林场开发红花油茶等特色资源建设森林公园,加速大岭山、银瓶山、大屏嶂森林公园二期建设进度,全面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加紧编制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出台湿地保护管理办法,打造一批省级、市级湿地项目示范样板工程,力争将华阳湖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加强已建生态景观林带抚育,出台《生态景观林带管理办法》,结合林带沿线整体规划形成绿海或花海的景观效果,深入开展送苗下乡行动,村屯林木绿化率达35%以上,建成50个绿化布局完善、森林景观突出的森林家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7.5%;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严格划定森林、林地、湿地和物种4条红线,确保划定的生态红线得到有效管控,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加强对古树名木的护壮、养护和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扰乱林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完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功能。通过不断努力,将我市建成具备完善的林业生态安全体系、发达的生态旅游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坚实的森林保障体系的绿色生态建设排头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