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网浙江省余姚市供电公司司机吴曙辉:
驾吊车的“老黄牛”
本报记者 郁进东
吴曙辉在工作中。 (资料图片)

今年43岁的吴曙辉是国家电网浙江省余姚市供电公司车队的一名专职吊车司机。每天,他都要跟着施工队伍赶赴现场,进行电杆的起吊作业。自1998年和吊车结缘后,他已先后换过3辆吊车,行车里程超过14万公里。17年来,他记不清到底架设或移除过多少根电线杆,但是经他操作的起吊环节,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每次出发去工地之前,吴曙辉必定会做足功课。吊车体形庞大,对路况要求比较高,而施工现场往往路面坑坑洼洼,所以他特地制作了两块大钢板备在车上,遇到泥泞路时,立即铺在车轮底下,以免陷在烂泥地里。

多年的行车经验,让吴曙辉练出卖油翁般的看家本领,他对电杆架设作业的下埋深度已拿捏得很准,误差仅在几厘米以内,这项绝活让他的几个徒弟至今无法超越。他经常对徒弟们说:“会开吊车虽然不难,但是开好吊车却是一门技术活,得不断钻研。”穿梭于田间地头、大街小巷,要想驾驭好这近10米长的大家伙,绝非易事。对此,徒弟何华斌感触最深:当年要不是师傅指挥得力,他差点把吊车开进河里。

吴曙辉认为,自己虽然只是一名专职司机,但除了开好车,操作好吊机之外,更得替杆上作业的同事盯着点儿。一次,他在一片水稻田旁顺利架好电杆,但是他寻思着水稻田的土质比较软,按照常规下埋深度可能支撑不住。果然,当工作人员爬到六七米高度时,那根电杆就开始倾斜,他当即操控吊机,一把撑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个真实的故事,他时常讲给同事们听,就是想让大家意识到安全与危险就在一念之间。

由于吊车是特种车辆,相较于普通车辆具有先天优势,几次遇到交通事故导致道路通行不畅时,吴曙辉都主动协助交警,利用吊车的起吊设备,顺利将事故中受损车辆挪至一旁。看到出行的人们恢复正常通行,他心里有股说不出的高兴。

工作这么多年,有一件事让他久久难以忘怀。2013年10月,台风“菲特”肆虐余姚,大雨倾盆,全市沦为一片汪洋。吴曙辉所在单位的许多抢修车辆都受淹报废,那辆大吊车也派不上用场,城区居民只能在停水停电中备受煎熬。那时,他感到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和无奈。但他也没有傻等着,连续两天两夜坚守在220千伏溪凤变电站,护着一辆移动发电车,全力保障变电站的应急照明。发电用的柴油不够了,他蹚着齐腰深的水、扛着50公斤重的油壶在加油站和变电站之间来回赶,参与抢修的同事们都发自内心地佩服这位老黄牛。

干电力这一行就是这么辛苦,可吴曙辉每次驾驶着那辆大吊车归来,总乐呵呵地说,“能给地方经济建设和千家万户带去电力和光明,再苦再累也心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