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以来,为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相关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有关金融机构也纷纷改进运营管理机制,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新业务形态和服务模式。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缓解‘小微’‘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系列报道,介绍具有特色的新业务、新模式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上海地区试点支持小微型科技企业的“远期共赢利息”新业务模式,这是央行倡导商业银行试点“科技金融利息定价方式创新”的具体实践。上海银行在业内较快推出了“远期共赢利息”业务模式,为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探索出一条新路。
银行送来“及时雨”
毛蔚青的上海秀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创办不久的小企业,开发自然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用于室内定位导航的移动应用产品。公司有专利技术,市场前景也看好,但距实现盈利尚有时日,自有资金所剩无几。
就在此时,年初刚刚设立的上海银行浦东科技支行向毛蔚青伸出了援手。在他提出贷款需求后,授信申请很快审批通过,公司获得了200万元贷款,且贷款利息还低于当时行业水平。这笔贷款不仅解了企业燃眉之急,还延缓了公司引进风险投资的节奏,为进一步做大规模、提升公司估值,避免创始人股权被过早稀释争取了宝贵时间。
像毛蔚青一样,很多初创期企业都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固然有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商业银行信贷有成本考虑和风控要求,面对初创企业“高风险”需要匹配高利率。对此,上海银行着眼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拉长风险与收益匹配时间,推出了“远期共赢利息”业务。
该业务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针对科技型企业特点,根据信贷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在信贷周期结束时最终确定贷款的实际使用利息。
具体操作上,由上海银行在贷款发放时先行收取相对较低的前期利息,待企业基于贷款支持得到发展,并满足借款合同中双方约定的触发条件后,再收取延期支付的远期利息,远期利息金额也由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原则,协商约定。
重点支持科技企业
“远期共赢利息”业务模式面向的客户群体为处在创立期至成长期的小微企业,并将重点支持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
上海银行浦东科技支行行长项寅告诉记者,与一般贷款不同,在充分了解公司创始人团队、行业前景、商业模式和市场壁垒等因素的基础上,上海银行浦东科技支行在新业务中主动承担一定风险敞口。同时,承诺追加公司部分免担保授信额度以作备用。但双方需在贷款合同中约定,若公司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引进新一轮股权投资,则须向上海银行浦东科技支行额外支付一笔“远期利息”。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末,上海银行“远期共赢利息”业务已办理多单,发放科技小微企业贷款金额近亿元。
上海银行希望定位于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浦东科技支行能打造成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旗舰店”和创新“试验田”,对科技支行实行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机制。除在上海地区开展该项业务外,目前,上海银行已将试点经验在8家异地分行进行复制推广。
探索“软资产”风控“硬手段”
上海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市场部负责人杨国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面对科技型企业高风险、轻资产、估值难的特质,银行必然面临着如何突破传统信贷模式这一问题.
上海银行方面认为,科技企业的轻资产不等于零资产,只是缺乏传统意义上的“硬资产”。科技企业更多拥有“软资产”,如知识产权、品牌、研发管理团队,以及未来走向资本市场可能的升值空间等,关键是要将这些“软资产”转变成银行用于风险控制的“硬手段”。
为实现这一转变,上海银行不断探索新模式。据了解,除小企业“远期共赢利息”业务,上海银行还与科技园区和投资基金开展科技小企业投贷联动业务试点,对试点业务给予相应的额度、财务资源配置、不良容忍政策、尽职免责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同时,向监管部门申请试点开展科技小企业“创投贷”、科技小企业“股权选择权”等创新业务。
杨国华表示,上海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中小业务特色加以培育,试图通过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的探索创新,突破传统信贷模式的束缚,实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动态分享企业成长收益的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