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族团结的“云岭楷模”
——记云南省大理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
本报记者 周 斌
左下图 纳西族老人和秀清(右)的木瓜园每年有近万元的收入,趁太阳好与老伴郑林生一起翻晒木瓜片。 郑 义摄 右上图 何国祥整理药材。 郑 义摄 右下图 郑家庄村村貌。 郑 义摄

青瓦白墙,花团锦簇,泉清路洁,宁静祥和,这是郑家庄给《经济日报》记者的第一印象。细看时还会发现,在一栋栋青瓦白墙的白族传统民居上,有些还加上了藏、彝、傣等民族民居的元素。

郑家庄隶属于云南大理洱源县三营镇,居住着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虽然地处欠发达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但郑家庄村人均收入却突破了1万元。

村民说起他们的致富三宝“药材、奶牛、烤烟”滔滔不绝,但一说起村里人增收致富的事,他们说最好去问问何国祥。

茶马古道上的美丽乡村

何国祥是郑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他没有回答村里人如何做药材生意致富的问题,而是让世居的老人郑晓东讲起了郑家庄的历史。

75岁的郑晓东儿时听他的爷爷讲过,元世祖忽必烈入大理时以三营为吐蕃襟喉,留军300户镇守,其中两名郑氏将军驻扎于此,并不断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村内居民以郑姓居多,就叫作郑家庄。

郑家庄刚好位于久负盛名的滇藏茶马古道沿线,这条连通中国西南的商路还是各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大走廊。

何国祥记得,他爷爷辈赶着牛马从迪庆的香格里拉一路放牧来到这里,因为这里气候宜人、牧草繁茂就留了下来。1959年,国家把多年游牧的7户藏族人和从西双版纳来的2户傣族人安置在郑家庄。因为婚姻、迁徙等原因,村里现在共居住着7个民族125户525人,成为“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大家庭。

郑家庄村曾获得过一系列荣誉: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等,成为洱海源头的幸福之村、美丽之村、团结之村、民主之村和法治之村。

中药材铺就致富路

当年还在搞大集体经济时,何国祥就凭着对藏药的熟悉走上了药材经营之路。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他就想帮乡亲们也富起来。然而,要让世代务农的村里人跟着做生意谈何容易,虽然村民们十分羡慕他,但都不敢跟着干。他就从亲戚朋友开始做工作,动员他们和他一起闯市场。为帮助乡邻们尽快掌握药材营销知识,何国祥一有空就向他们介绍经验。在他的影响下,乡亲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了。

王洪康是何国祥的徒弟,当年家里生活非常艰难,十五六岁起就跟着何国祥一起到迪庆、丽江等地方做药材生意。何国祥没有一点私心,从识别和了解各类中药材的功效教起,慢慢地,王洪康有了一些做生意的经验。1998年,王洪康结婚了,何国祥又拿出钱让他自立门户,还出面担保向农户赊药材、找合作、找销路。2008年,王洪康回到村里拆掉破旧的老房子,花30多万元盖起了一栋楼房。在感激何国祥之余,王洪康也从他身上学会了如何帮助别人。如今,王洪康带出去做药材生意的已经有十来家人,做得最好的年收入可达40万元。现在,王洪康回家照顾女儿,妻子留在新疆打理生意,每年约有15万元的收入,他说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村里的工作,有更多精力帮助村里人了。

村民小组长杨秀弟因这几年村里事情多很少出去,但他的中药材生意每年也有十多万元收入。杨秀弟是藏族人,他的父母因为常年游牧,很早就开始接触运输与药材生意,1982年,村里实行包产到户后就做起中药材生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杨秀弟1995年初中毕业后也开始做药材生意了。致富不忘恩,杨秀弟小时候就常常听父母说起,当年他们刚到郑家庄时村里人十分照顾,于是,他也开始带村里人做生意,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在郑家庄,这样相互帮助、相互带动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今,村里超过六成的人忙时务农、闲时经商,把药材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逐步形成“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以商养农、以农供商”的良性发展格局,群众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去年,全村种植烤烟130亩,农民烟叶收入75万元,乳牛存栏198头,乳畜业收入125万元。在何国祥的带动下,“先富带动后富,富的帮助穷的,自己富还得大家富”,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帮扶,郑家庄村成为民族团结、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七个民族一家亲

郑家庄的湿地公园内有一座造型奇特的凉亭,亭顶的宝柱是傣族的建筑样式,下面的圆顶是汉族的风格,柱梁则是藏式风格,凉亭的红、白两色,则各体现了彝族与白族的文化色彩,而傈僳族与纳西族的文化特点则主要体现于建筑上的文字。在郑家庄生活的7个民族相处融洽、相互联姻,在精神与文化上也融合在了一起,这个凉亭就是7个民族一家亲的体现,真切表达了民族团结的心愿。

不团结、不和谐,何谈发展!用何国祥的话说,就是“好比有一堵墙、一条沟,那就过不去了”。

郑家庄就是在民族团结、共生共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何国祥回忆起父辈讲述的刚到村里的情景,初迁入郑家庄,他们藏族人会放牧不会耕种,是村里人手把手教他们,才不至于饿肚子。后来藏族人教会其他民族的人经商,才有了全村人的小康生活。

“郑家庄今天变模样,我们大家来夸一夸,呱呱叫的村领导,真是好,哟喝。风景如画的郑家庄,靠的是村里的领头羊,民族团结齐努力,郑家庄一定更兴旺。”何继莲家里传出了她自编自唱的歌声。

何继莲是村里阳光文艺队的组织员,她们的队员都会7种少数民族的歌舞,在农闲时自娱自乐,也起到了政策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阳光文艺队只是群众自发组建的一个组织,村里还组建了中青年联谊协会、老年协会、治安巡防队,闲时组织联谊活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组织互助活动。村里还选举产生了由7个民族代表组成的村民议事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实现民主议事。

强班子成就云岭楷模

“曲登,我家后院的老房子要改造搞农家乐,去帮忙看一下。”“曲登,今年药材价格跌得狠,我怎么办?”“曲登,明天我家收粮,请帮帮忙。”……

郑家庄人还是喜欢叫何国祥的藏族名字——曲登,谁家有难事都去找他帮忙,不管哪家要制定发展思路都叫他出谋划策,谁要走出创新的第一步也请他领领路。

“一家人过日子,要有领头人,更要有主心骨。”村支部书记何国祥就成了郑家庄村民依赖的领头人和主心骨。

郑家庄结合多民族杂居的实际,以建强班子、建强阵地、提升素质、激发活力为抓手,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支部核心领导作用。村里还采取各民族党员交叉包户的方式结对帮扶不同民族群众,与村民一起谋划产业发展路子,在相互帮扶中促进了民族团结。

郑家庄,这个民族众多的小村庄美丽富足、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今年8月,被云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云岭楷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