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囊谦的期盼
□ 蒋新军
藏族年轻人的周末。
贯穿县境的扎曲河畔。
乡庆要开始了,孩子们准备把气球放掉。
香达镇寄宿小学的值日生。
藏族姑娘和小伙在黑帐篷中约会。
洒脱的卓根玛舞蹈。
俯瞰历史悠久的尕尔寺。

那天下午,我从四楼向窗外望去,看到了囊谦变幻莫测的天空。如果把窗口约束的视野当成桌面,对面的山就是一个笔架,天空是宣纸,扎曲河是墨水,有一个巨人站在苍穹之上,用看不见的笔蘸满蒸腾而上的水汽作墨汁,行云流水,挥洒着云的书法。

这是我来到囊谦的第六十四天。

在这个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我已经吃惯了醇厚的酸奶,也开始接受那一口咬不动的牦牛肉。这个夏天,我以挂职干部的身份从北京来到素有“青海南大门”之称的囊谦,正是这个小县城最好的季节。恰逢县庆在即,10个乡镇热火朝天地排练节目,陆续举办乡庆、镇庆,让我第一时间感受了囊谦厚重的文化。

囊谦是玉树地区文化的发祥地,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藏族群众占97%以上。这里文化的厚度,首先体现在一种叫“卓根玛”的舞蹈上。卓根玛在藏语中的意思即为“非常古老的舞蹈”,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往来于各乡参加庆典的路上,囊谦的美景尽收眼底。整个县域内,河流纵横,峰峦叠嶂,峡谷幽深,古寺众多,在高原湖泊边,在原始森林里,常常能看到猕猴、石羊、獐子、秃鹫等生灵,即使是夏天,翻过一个山头,就能遇到雪花飞舞,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雪豹。

良好的生态,丰厚的文化积淀,犹如穿越县城的扎曲河,为位于三江源核心保护区的囊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当我第一次踏进我的挂职所在地——香达镇多昌村,眼前的景象符合我对一个“藏族老村庄”的想象:一棵高大的樟树,一口简单的水井,一个古老的玛尼石堆,静静守着村口。扎曲河在农田旁边流淌,雾气缭绕在屋后的山峦,黄土和石头搭建的老房子透着质朴的味道,几位阿妈绕着玛尼石堆转圈……

临近中午,多昌村的炊烟并不多,因为村里的人大多搬到了县上,很多老房子都空着。樟树旁的房子里住着25岁的村民尕玛一家三口,一直放牛的他期盼着有一天村里能迎来游客,他可以做家庭旅馆,但他没有钱,村里也没有人气。

作为初来乍到的村第一书记,我和尕玛有着同样的憧憬和焦虑。脱贫和发展,是扛在肩头沉甸甸的任务。在全国的视野中,在国家级贫困县里,囊谦是如此默默无闻,多昌村更如同遗落尘埃的一颗石子。在不断的接触和行走中,我也听到了不少好消息,县里的基础设施较前些年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囊谦人开始主动出击,到各地推介本县的旅游资源。他们举办节庆,搜集、保护、展示文化产品,发展生态旅游,一个藏区旅游的新目的地正在慢慢形成。

走在高原的风里,明晃晃的太阳穿透云层,一天天在我的脸上留下热烈的痕迹。新闻工作者出身的我,也默默地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囊谦,知道多昌村,能够帮助村民们在家门口过上致富的好日子。

(本版照片均由蒋新军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