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好的告别》——
别嫌老人变小孩
□ 乐倚萍

前几天,90多岁的外婆一个人下楼买菜,因体力不支跌倒在地。骨折后无法手术,只能长时间卧床静养,翻起身来苦不堪言。这是外婆第二次跌倒了,先前子女们就劝过外婆,老年人最怕摔,千万不要一个人外出,但外婆还是自诩身体硬朗,屡次偷偷出门。既没有生活必需品短缺,又有子女每天买菜上门,想散步也可以找人陪同,外婆为何还要独自出门呢?

读了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豁然明白,有些事外婆不会说出口,我们也没有真正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并不只是照顾好他们的身体和满足物质需求,他们也有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同样看重他们的生活质量。但对照顾者而言,这又是额外的负担。“我们自己想要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要的是安全。”将精力集中在维持生命上,忽略其他,实行起来相对容易些。可是,仅仅活着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诉求。

的确,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人生动力不尽相同。心理学家卡斯滕森认为这和自认为余下的生命长短有关,与年龄不直接相关。但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我们也不希望活得毫无价值。能够延长寿命固然好,不过若要牺牲当下的生存质量去搏一个不确定的变数,恐怕就值得三思了。葛文德比较了标准医疗和善终护理的区别,相比于延长生命,后者更加注重充分享受生活,未必拼尽全力治疗才叫积极,个体完全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

当医学的发展令居家养老向专业养老机构转移的时候,伦理的推进又将阵地从养老机构迁回居家养老。最好的养老机构,恰恰是那些能够给人“家”的感觉的地方。允许饲养宠物、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尊重隐私、友善而个性化的服务,养老机构不再是冷冰冰的医疗场所,而是让人宾至如归。

死亡,是生命最终的归宿,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既定的命数,却可以尽可能地从容体面。葛文德也用他的专业知识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指导。譬如,老年人如何延年益寿——关注身体及其变化,警惕营养、药物及生活状况,做出必要的改变来重塑衰老。通过观察总结身边的临终关怀案例,葛文德试着分析临终者真正的精神诉求是什么,对自由的追求其实也是人之本性。

孝顺的子女不少见,大都愿意提供给老人尽可能舒适的生活。然而没有人告诉我们,吃饱喝好以外,我们做得并不够。葛文德说,年纪越大越是趋向于和熟悉的人在一起。老年人需要我们的陪伴,需要我们真正感兴趣的倾听,需要我们不厌其烦地欣赏他们的努力,需要施惠于人来体会自身价值。不是把一切交代清楚,我们就能安心离去。当他们老了,就变回了孩子,而我们何曾有过对待孩子的耐心来体谅他们的需求?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