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诗如画额济纳
本报记者 陈 力 通讯员 李红红
美丽的胡杨林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扎根在戈壁腹地。 本报记者 陈力摄

随着天气转凉,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开始变黄。每年的9月26日至10月15日,这片举世稀有的胡杨林打开了一个天蓝水清、金光灿烂的童话世界。北国金秋,正式进入额济纳时间。

胡杨是已有一亿多年历史的沙漠植物,四季皆成风景。春天刚返青时,胡杨幼树的枝叶与柳树相似,独自以“杨柳依依”的柔态战风斗沙。入夏,枝叶婆娑,有的如白桦,有的如红枫,烈日下演绎风情万种。每年深秋,是观赏胡杨林的最好季节,金色的屏障如诗如画。大雪纷飞之时,霜挂枯枝,挥洒着雄壮中的苍凉。在岁月的长河里,胡杨更是“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世人称为英雄树。

胡杨林位于额济纳旗的中心位置——额济纳绿洲,这里集中连片的45万亩胡杨林,是国内最大的原始胡杨林保护区,也是世界仅存的3片胡杨林之一。额济纳河上,每隔两三公里就有一道桥,八道桥变幻出八道奇景。其中,二道桥的盈盈秋水倒映着天空的湛蓝和胡杨的金黄,令人心思纯净,直欲乘风归去。八道桥处于巴丹吉林沙漠外缘,新月形的沙丘连绵不断,使人遥想起古丝路的炊烟袅袅、驼铃声声,体味着古诗中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意境。

额济纳旗地处沙漠戈壁腹地,自然条件艰苦,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作为自治区首批退牧还草项目试点旗县之一,额济纳先后实施了12期退牧还草工程,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草原面积850万亩,配套建设了饲草料基地、青贮窖、舍饲棚圈。通过生态项目,给草原休养生息的机会,项目区草原植被盖度由5%~10%提高到10%~15%,产草量比围封前增加1倍以上。植被盖度的提高和土壤根系量的增加,增强了土壤涵养水源的功能,使草原退化、沙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渐趋好转。在此基础上,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思路,额济纳旗把转移转产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工作来抓,将胡杨林区直接从事畜牧业生产、而且生产环境较差的农牧民列为重点搬迁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转移搬迁。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累计转移搬迁农牧民1534户、4577人,占全旗农牧民总人口的77%,极大地减轻了额济纳绿洲的生态压力。

水是胡杨生命之源,水是当地生态之基。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黑河中游地区人口不断增加,农业开垦数量剧增,使这条流经青海和甘肃、最终注入居延海的内陆河,泄往下游的水量日渐减少。到了1992年,居延海彻底干涸,沙尘暴肆虐而起,胡杨林黯然失色。“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2000年,国家紧急启动了黑河干流水量跨省区统一调度,连续15年成功分水,终于恢复了居延海4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该旗水务局副局长李发斌告诉记者,由于黑河水的有效补给,额济纳绿洲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沿河植被盖度较2000年提高了20%以上,植物种类增加了10余种,胡杨林得以更新复壮、再展芳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