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乌蒙山片区的贵州省习水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红色革命老区,拥有人口74.57万。近年来,习水县坚持民生优先,以四项民生工程为抓手,财政预算支出的70%用于民生,让群众实实在在地分享到发展红利。
习水县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原则,重点围绕教育、医疗、交通、就业、住房等,加快推进四项民生工程建设,并以园区发展为依托,加大资金投入。
2009年查出患有尿毒症的张生先,一直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每次除了要花销大量的医药费,还要支出车船费、生活费、护理费等。今年8月,张生先转到习水县人民医院做血液透析,不仅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医疗的便捷,还减少了4万多元的医疗开支。
这得益于近年来习水县实施的医疗改革,不断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扩充床位,缓解了贫困地区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据了解,仅今年上半年,该县就完成教育医疗投资达2.5亿元。目前,习水县24个乡镇卫生院均进行了新建、改扩建,投资近千万元新建了230多个村级卫生室。
习水县东北部的坭坝、寨坝、仙源、双龙、三岔河等乡镇,由于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制约,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况,2011年之前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为解决贫困群众的致富问题,习水县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实施集中连片开发,成立习部文化生态度假旅游园区,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促进当地群众生活改善。
寨坝镇友谊村村民邓庭军前些年一直在外打工,他的部分土地被开发商收购建成了度假村,他用收购资金买了一台运输车跑运输,去年收入近10万元。
2013年,友谊村依托度假村开发,采取项目建设与民生工程捆绑的形式,通过发展服务、种植等产业,带动了全村7个村组200多户600多人脱贫致富,解决就业100余人。
习水县依托习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的建设,2014年新增农民就近就业1.8万人。新增个体工商户180家,返乡创业就业人数增加320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00元。
通过发展旅游,习部园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美化、亮化、绿化的集镇,农民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在小康创建示范村丰光村,创建前,路面坑洼,破旧的土坯房随处可见。近年来,村支两委依托高速路“四河四带”工程,启动双黄公路沿线文明村寨建设,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村民投工投劳。现在,房子变漂亮了,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路面整洁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乡村美了,心里甜了,村民更加坚定了致富的信心。今年62岁的袁大爷说:“过去,路不方便,水又少,就只能靠天吃饭。现在,路好了,水有了保障,村民致富的信心也足了。”他说,村里葡萄园已成功注册“美人关”葡萄果酒品牌,同时还引导大家栽种脐橙、梨子、清脆李等水果,拓宽了致富门路。
“这是我们沙溪村刚建好的篮球场,现在正在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不久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据该乡乡长袁化介绍,这是乡里修建的第5个文化广场。
袁化告诉记者,仅2014年该乡就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小康创建,硬化小康路110多公里,修建小水池、小水窖100多口,完成580多户黔北民居改造,140多户农村危房改造,实现人居收入7000多元的目标。
习水县宣传部部长杨松说:“今年围绕‘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以改善水、电、路、讯为切入点,实施建设了468.4公里小康路,800口小康水窖,完工5278户小康房,小康实现程度达81.5%,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该县还立足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对古镇土城老街团结社区民居进行立面改造。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进行整体包装,而今,在土城老街的200多户群众,均开起了商铺、旅馆、饭店、茶房等,收入成倍增长。今年上半年,土城镇团结社区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
结合民生工程,习水县还把解决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依托习部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土城文化创新区等建设,把民生工程与就业创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进行统筹规划,使群众通过务工、经营农家乐等方式,实现就近就业、创业,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能融入。
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习水县共规划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7个,目前已建成二郎乡沿河移民点、三岔河乡大团窝安置点、大坡典礼安置点3个安置点,实施完成了414户1915人的移民安置。
通过实施民生工程,习水县制定了50000人的减贫目标,目前已完成了30000人的任务,城乡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248元,同比增长10.6%,为确保同步小康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