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青年作家欧阳黔森的出现,激活了沉寂多年的贵州文坛,在全国不断发出了贵州文化之音。
欧阳黔森出生于地矿之家,对文字天生的敏感,使他从小就有了一个文学梦,希望自己能够成长为一名作家。从贵州地矿学校毕业后,他干起了地质工作。8年后,欧阳黔森毅然请辞,拾起了儿时的文学梦,来到贵州大学中文系进修,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凭借着辛勤耕耘,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近年来活跃于我国文坛的优秀青年作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把握人民需求,将全部笔触对准人情和人性这个文学永恒的描写对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欧阳黔森小说最鲜明的特色。
“我在地质队野外找矿8年,踏遍了西部省区的山山水水,荒无人烟的地方我去过,最艰苦的地方历练过我。走近大自然,与天地星辰做伴,我的小说创作不是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欧阳黔森自豪地说。
欧阳黔森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讴歌故乡美。他说:“文学与地域就像母子关系,母亲的优劣关系到儿子的优良,而民俗民风、语言特点等决定文学的味觉。”
2005年,为创作小说《雄关漫道》,他邀请同学陶纯一起重走长征路。每到一地,他顾不上吃饭,就跑到实地体验生活、采访老人,夜以继日抢时间创作。在贵州的石阡县甘溪乡,他们采访六军团一次陷入敌人重重包围的战斗:为掩护大部队突围,红军一部在甘溪阻击敌人,弹尽后,百名红军集体跳崖。这激活了欧阳黔森的英雄主义情结。那年,他的体重下降了10多公斤。《雄关漫道》电视剧在中央一套播出后,好评如潮,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
欧阳黔森的作品中,有很多是描写人与自然的冲突,有人称他是生态作家。“地球的生态环境,已到了危机重重的时期,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有多少人在真正关心呢?又有多少人真正感觉到忧患呢?”欧阳黔森不无忧虑地说。他在短篇小说《断河》的结尾中写道:“是的,当老虎岭没有了老虎,当野鸭塘没有了野鸭,当青松坡没有了青松,或者,当石油城没有了石油,当煤都没有了煤……人类多了,其他物种却急速消失。这样的结果是人类最终自己灭了自己。”
要真正了解欧阳黔森,就要读懂他的作品。《奢香夫人》《绝地逢生》……在这些主旋律作品里,隐含着欧阳黔森最重要的情感诉求。英雄情结或英雄主义的激情、豪情,在欧阳黔森的作品里既是价值取向,也是他写作的姿态和立场。今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还写了组诗《民族的记忆》。在他的心目中,能够成为民族记忆的,就是当年的抗战英雄。因此,我们才可以把英雄叙事看作理解欧阳黔森全部作品的一把钥匙。
据了解,今年欧阳黔森带领一些作家先后深入到贵州省20余个县,在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建立创作基地,深入体验生活,并建立问责制度和追踪制度,以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今年,欧阳黔森还在创作他的两部重点戏,一部是茶人茶山的传奇故事,一部是当代戏《绣娘》。欧阳黔森对《绣娘》的定位是讲述一个有梦,追梦,最后梦想成真的故事。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有苗族绣女、布依绣女、侗族绣女、水族绣女等,她们绣的何尝不是锦绣中华、何尝不是中国梦呢?
欧阳黔森非常热爱家乡,他竭力用文化精品展示多彩贵州。他说:“贵州有很多独特的重大题材,既能展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还能展示贵州人民的自强自信。”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绝地逢生》出自他手;2014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奢香夫人》饱含着他的激情;目前,正在中央八套播出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他不仅是总制片人,还是编剧。
欧阳黔森说:“《二十四道拐》秉承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除尊重历史外,该剧也是第一次真正从国际视野展现二战期间的中国抗战,以一段不可思议的‘公路建设奇迹’和‘守桥传奇’,书写了一段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国家记忆。”
近年来,欧阳黔森结合贵州重大题材笔耕不辍,努力向世人展示贵州的历史事件、现实生活和自强自信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