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熊猫等13种珍稀动物,几代基层保护人员长期工作于此——
倾力守护动物“天堂”
本报记者 刘 畅
左图 四川唐家河保护区内山川秀美。 本报记者 刘 畅摄
下图 生活在唐家河保护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扭角羚。 邓建新摄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境内,下高速后,车子在时有塌方的山路上兜兜转转近4个小时才能抵达。午后,茂密的树叶缝中洒下零星的阳光。路上,不时有机警的猴子瞪大眼睛望着来往游客,路边树丛里常有野生动物留下的粪便或是被野猪拱乱的草丛,河里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雅鱼游过,偶尔听见叽叽喳喳几声鸟叫,循声望去,一群色彩艳丽的鸟儿停在树杈上。

在高山深处,更是生活着珙桐、银杏、连香树等大量珍稀植物,以及熊猫、扭角羚、毛冠鹿等珍稀野生动物。因数量繁多,遇见率极高,唐家河保护区被专家称为动物的“天堂”。自1978年唐家河保护区成立以来,几代巡山人成为了这片山野密林的守护者,为守护动物天堂倾尽全力。

与野生动物不期而遇

7月末,保护区内凉风习习,并无酷热之感。蔡家坝保护站副站长孙玉斌带着《经济日报》记者体验山林日常巡护工作。镰刀、胶鞋、长袖长裤是巡护的日常装备。“野生动物不会出现在游步道上,巡山的路是我们‘砍’出来的。遇水趟水、遇山翻山。”一边说着话,孙玉斌一边麻利地挥舞镰刀,砍掉挡路的杂草,沿着不规整的山路步步登高,没走几步,便把人累得气喘吁吁。

孙玉斌在一处小山坡蹲下来,指着地上的粪便告诉记者,此前一定有豹猫经过这里。“巡山时与野生动物面对面碰上是常有的事,平时还有野生动物爱到我们保护站‘做客’。”孙玉斌说,夜里工作人员休息以后,常有野猪在窗外徘徊,黑熊对保护区种蜂繁育基地里的蜂蜜更是毫不客气,常常夜里下山,整箱搬走。“野生动物见多了会觉得很有意思,就算近距离碰上,它们也不会伤害你。”孙玉斌说。

见到野生动物对管护站工作人员而言是家常便饭,游客们则会感到喜出望外。景区里的猴群经常在游步道上随意出没,看到游客手里的塑料袋总会好奇地抓过来瞅瞅。在靠近山间的游步道上,偶尔能看到小麂等动物穿行于树木之间。更幸运一些的游客,还能远远地看到野生大熊猫的身影。

目前,唐家河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430种、昆虫263种、植物3300多种。其中,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受威胁、包括濒危和易危的动物有13种,包括大熊猫、小熊猫、扭角羚、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等。这里还是岷山山系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划为A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生命家园”和岷山山系的“绿色明珠”。

最近一次调查显示,保护区内一共生活着约60只大熊猫。这里既是野生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又形成了古老而复杂的动植物区系,自然生态系统和森林植被保存十分完好。“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一定要守住良好的生态环境。”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保护动植物基因库

1100多种动物和3300多种植物为唐家河保护区赢得了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保护区内一共设有5个保护站,基层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布唐家河的高山、峡谷。反偷盗猎、护林防火、生态监测……他们的工作可谓事无巨细。

孙玉斌是保护区里的老同志了,他告诉记者,一去便两三天的野外巡护是家常便饭,最长甚至需要一周左右,还曾遭遇险境。2009年9月,孙玉斌和6位同事一起去野外勘测数据。预计第四天返程,然而就在第三天夜里,瓢泼大雨不期而至,一下就是四天。前几天还能勉强充饥,第七天干粮就不够了,只能冒雨返程。在水已齐腰深的红石河边,他们砍下3根木棍搭了一座简易的桥,勉强扶着过河。一位同事刚走了一半,一个浪花就将她冲出10多米远,他们赶紧下河救人。

有人形容这些基层工作人员就像威武的山神一样守护着唐家河的一草一木,而且他们对动物的感情更加深厚。2010年夏天,有一只扭角羚带着自己的幼崽在蔡家坝保护站兜兜转转两天也不离开。“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谁也不敢怠慢。按照生活习性,它们应该是远离人群的,这对母子八成是遇到麻烦过来求助的。”孙玉斌他们赶紧向上汇报,上级组织派遣了两位专家过来成功地对扭角羚母子进行了救助。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唐家河保护区里的5个保护站在重建中得到翻新。然而,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保护区内没有电线杆,发电靠的是蓄水池水力发电,因此这里最脆弱的还属电力系统。摩天岭保护站站长王晓军告诉记者,冬季气温骤降时,水流一结冰就无法发电。保护站阴冷潮湿,即使六月也要靠火炉取暖。为了战胜恶劣的气候条件,不少来自外省的管护人员都学会了吃辣椒和小酌两口。

自1978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她就好似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保护成效十分明显。王晓军告诉记者,2010年他们曾拍到过灰冠鸦雀,这种濒危鸟类自1980年以来已经十分少见,这无疑是关于该物种的重大喜讯;现在通过红外相机观察到大熊猫的频率明显提高,不少保护站的工作人员都曾在野外与大熊猫有过近距离接触,这些发现只有在原生态保护比较好的地方才会出现。

合理开发富了百姓

作为国家4A级景区,唐家河保护区的风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每年春季,植物快速生长,扭角羚下到河谷采食,或在森林里成群集聚。夏季,河谷地带鲜花盛开,蜂蝶飞舞。秋季来临,树叶染红,映衬在河水中,五彩斑斓。大雪封山之时,黑熊进入冬眠,大熊猫却开始游荡于山坡采食冻僵的箭竹……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更重要,因此我们每天的游客规划接待量是5000人。进入景区前,会对游客开展行前提示,进入景区后,统一乘坐观光车游览。”唐家河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科科长陶剑告诉记者。

旅游业发展起来最主要的受益者是保护区周边的老百姓。“七八十年代不少老百姓靠山吃山,砍树、打猎常常发生;现在大家都开起了农家乐,几个火爆的农家乐每年能收入七八十万元,旺季还要提前预订。老百姓不仅不再靠山吃山,还会提醒游客保护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陶剑说。

此外,保护区内的5个保护站还承担了社区联络工作。王晓军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单位为联络的社区投入近十万元,扶持当地农民种植魔芋、核桃,还帮他们联络青川县里的种养殖专家答疑解惑。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保护区组织专家组前来考察,编写旅游规划,实现了唐家河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30个种蜂繁育基地建设也在规划中,这也成为附近村民致富的一条新路子。“唐家河旅游开发的原则一定是保护优先,根据规划,唐家河未来会增加一些游客可以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如设置生态教育课堂、建设生态解说步道等。但为了尽量避免旅游开发的影响,大型宾馆、缆车这些项目是不会引入的。”陶剑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