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我国不少大城市中都散落着城中村。长期以来,大多数城中村生活环境堪忧,当地居民怨声载道,外来居民抱怨连连。城中村该何去何从?政府揪心,百姓忧心!在厦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实施,吹响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号角,探索了城中村发展的方向,更点燃了城中村居民共赴美好未来的梦想。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厦门市试点的城中村社区,环境焕然一新,治安状况大为好转,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外来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适。记者近日深入厦门后埔社区调研,探访这一城中村治理的做法和经验。
治安改善:人眼加电眼 监控全覆盖
治安混乱是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大问题,症结就在于缺乏监管。将社区每一个角落都置于巡防队员和摄像头的监控之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后埔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江头街道,2003年村改居,社区面积1.8平方公里,下辖后埔、薛岭、浦园3个自然村,7个居民小组和江头苑、嘉隆公寓两个纯住宅小区,常住人口不到6000人。由于后埔位于厦门岛的几何中心,独特的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相对低廉的房租,使得后埔成为众多外来打工者在厦门落脚的首选之地,多年来外来人口都维持在7万人左右。
和其他城中村一样,租住在后埔的以低收入群体居多,主要是农民工、刚毕业的大学生,治安状况相对压力较大。
“以前,打架、盗窃等治安事件时有发生。”后埔社区党委书记叶建力告诉记者,安全是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安居才能乐业。因此,后埔把提供平安服务作为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的首要抓手,狠抓治安设施和队伍建设。
一年多来,后埔社区投入近300万元,在全社区安装了870多个平安眼视频监控探头,实现技防全覆盖,打造厦门首个最先进的“技防村”。同时,组建了60多人的专职巡防队伍,实行治安网格化管理、重点区域常态化监管,推行出租房等级化管理。在每幢居住20人以上的出租房内,配备一套视频监控系统、一扇防盗磁卡门、一本循环登记簿、一名专职管理员、一块民警警示牌。
在后埔社区警务室,社区巡防中队长苏德恩指着监控大屏告诉记者:“原来的摄像头像素太低,稍远就看不清人脸,作用十分有限。更换新的摄像头后,不但像素提高了,而且监控范围基本覆盖全社区。现在,社区里只要有犯罪行为就可以马上被发现,犯罪分子的模样和行踪也可以立即锁定,大大提高了破案效率,对犯罪分子起到极大震慑作用。”
记者看到,后埔的大街小巷都装有路灯,即使晚上也能从监控大屏看清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一旦发现可疑情况,附近巡逻的巡防队员能迅速到位。另外,每家每户还都安装了平安铃,居民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只要按响平安铃,便可迅即得到回应。“现在治安案件大幅下降,从2008年最多时的1300多件降到了去年的500多件,居民的安全感明显提升。”金山派出所后埔社区二队副队长赵玺说。
环境提升:哪里该整治 居民说了算
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差是城中村最被人诟病的一大顽疾,以往政府的大包大揽并不能解决社区的实际需要,哪里该整治,怎么整治,一定要由居民决定。
在后埔社区村民8组聚居地,一棵需双人合抱的大榕树郁郁葱葱,几个居民正在这里休闲纳凉。社区环境卫生协管员陈莲萍告诉记者,以往可不是这样,从7组到8组聚居地之间,有一段长约150米的农贸市场通道,因排水不畅,下水道跑冒水是经常的事。尽管环卫工人每天都进行清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常年路面湿滑,行人经过得格外小心,榕树周围也总是污水横流,居民对此意见很大。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开始后,社区向居民征求意见,8组居民提出改造排水系统的要求,被社区居委会采纳。按照社区出大头,小组出小头,群众筹一点的思路,共投入36万元对排水系统进行了彻底改造,对社区两棵古榕树围栏也一并进行美化提升,根除了下水道跑冒水和路面湿滑的现象,榕树下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环境卫生是居民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在市、区层面,百十米的下水道、社区垃圾桶、公厕等都是一些小问题,难以纳入统一的整治计划,因此长期得不到解决。”叶建力说,“美丽厦门”行动实施以来,社区利用社区网站、座谈会、走家入户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两年来汇总并实施了10多项办实事项目。如实行村改居物业管理模式,投入60多万元对垃圾桶升级;投入200多万元建设压缩式清洁楼和标准化公厕,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去年以来共清理卫生死角15处,清理杂物30余车,清理水沟600余米,整治占道经营380余起,营造干净整洁卫生环境,提升居民居住生活品质。
“以前我们想解决这些问题,苦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能力进行改造。‘美丽厦门’行动给我们带来了‘以奖代补’的好政策,市、区、街道都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终于有能力对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了。”叶建力介绍,祥岭路西侧路口贯穿整个薛岭社的排水管道改造和双浦路新景华府国际至吕岭路的排洪管沟建设,分别投入80万元和240万元,8组、9组两个易涝点道路排污管道改造和浦园社道路排水提升改造两个项目总投资233万元,这些都是在“以奖代补”资金支持下得以完成的。
后埔社区居委会主任陈自权告诉记者,除进行硬件改造外,社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清洁保洁队伍,对社区卫生进行24小时全天候保洁。一年多来,随着治安和环境的改善,来租房的人更多了,目前外来人口已经达到8万人,当地居民房租收入也有所增加。
服务强化:内外一家亲 服务均等化
城中村人口流动快,是造成治安混乱、环境卫生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根源是医疗、教育、办事等公共服务的缺乏。后埔的做法是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社区成为大家“温暖的家”。
陈小琼是“新厦门人”中的“老”人。“新厦门人”是厦门市对户籍不在厦门市的外来人口的统称,说“老”是因为她2004年从福建石狮来厦门就一直住在这里。随着孩子的出生,小孩上学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今年孩子已经6岁多,担心孩子到9月份没学上,一度萌生离开后埔的念头。后来听说,外来人员只要有暂住证、连续两年以上交了社保、医保,孩子就可以在社区学校上学,这样孩子的上学问题就不用发愁了,所以我们打算继续留在后埔。”陈小琼高兴地说。
外来孩子能够在社区上学,除政策宽松之外,更主要还是学位的增加。据了解,前些年,为解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后埔社区把繁华商业街的一处旧办公楼改建成民办学校,并无偿将社区篮球场供学校使用。目前辖区有两所民办学校,能为外来人员子女提供2500多个学位。去年还投入400万元建成一所集体公办幼儿园,可为外来人员子女提供近350个学位,有效缓解了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外来人口占后埔的大多数,为他们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社区的职责所在。”后埔社区党委副书记陈雪梅说,“美丽厦门”行动实施以来,后埔社区建成了社区一站式标准化办事服务大厅,开展错时服务、预约服务,设立党员服务岗,为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员提供暂住申报、计生、劳动保障、就业咨询、文教、残疾人服务等便捷高效的服务;成立“流动妇女平安之家”,为妇女提供技能培训、法律维权等服务,每年免费为外来女工进行妇科病普查普治;免费开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年组织不少于8场次的外来人员文化活动。
日益改善的治安和环境,日渐完善和便利的服务,让后埔的“新厦门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老”人不想走了,“新”人也更多了。
发展稳定:居民变股民 生活乐无忧
城中村有相当一部分当地居民都是失地农民,租房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紧跟城市发展步伐,建设社区发展项目,成为社区居民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外来人口多了,最高兴的是社区失地农民,因为这意味着房子好租、房租坚挺、收入增加,但他们心里还是不踏实。“很多出租房都是村民自己建起来的,大多没有正规手续,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拆掉,一旦被拆,收入来源就没有保障了。”李庆贺的担心代表着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心声,也是摆在社区居委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1953年出生于后埔的李庆贺一直生活在这里,原来家里有责任田,全家靠种田为生。1993年,随着社区最后一块耕地被征用为工厂厂房,房租就成了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一部分来自于征地安置费盖起来的住房出租,另一部分来自于集体厂房出租的分红。“分红每人每月只有100元,全家老小9口人也就900元,出租房要是被拆掉,以后可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实施,给社区失地农民带来了希望。根据《美丽厦门发展规划》,厦门市为后埔规划了13万多平方米的社区新发展用地项目。如何用好这些地,在后埔引发了广泛讨论。
“一开始很多人建议进行商品房开发,这样房子一卖就能有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但叶书记觉得这样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远。”后埔股份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黄济民对记者说,“后来叶建力带着居委会成员和居民代表进行了详细考察和论证,确立了利用项目发展用地自主进行商业化开发、居委会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项目运营、全体失地农民以一定的股份成为股东享受分红的发展模式,这样居民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后埔社区发展项目包括3个部分:一是小型写字楼,顺应政府产业转型趋势,满足小微企业办公需求;二是与周边环境和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经济性酒店;三是比村民出租房档次稍高的白领公寓。
目前,整个社区发展项目正在分期推进,将于2018年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黄济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套非常复杂的配股方式,社区4350多人共配股10670股,平均每股12平方米左右。按目前周边每平方米每月25至30元的平均房租算,每股每月分红在300至360元,扣除各种成本、税收,每股每月纯收入在180元左右。失地农民股份最多的3.5股,最少的也有2股,这样全社区居民人均每月分红能达到440元,最少的每月也能有180元左右的收入,即使自家的出租房被拆掉,也能够获得一部分生活补助。
“我家大小9口人,算下来全家共有24股,今后每月分红能拿到4320元。”更让李庆贺高兴的是,自己的股份将来还可以转让和继承,这样只要项目不倒,子孙后代都可以永享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