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播撒爱的种子
——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团十六年坚持深入“四区”为民服务纪实
本报记者 李争平 通讯员 肖 鑫

“越是条件艰苦、缺医少药的地方,越是能真正体现我们的价值。”自2000年开始,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团主动参加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发起的百支博士团“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四川、广西、浙江、上海、安徽等9个省份播撒下爱的种子,被当地群众誉为“民族团结的使者”、“广大农牧民的福音”和“创新理论的播种者”。

2000年暑假,第二军医大学第一批博士团带着近20万元的药品、器械出发了。他们以坚定的意志和忘我的热情对抗着南疆的风沙、缺水断电等恶劣环境,奔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南端的一市两县,先后行程8000公里,共诊治病人6000余人次。

十几年过去了,爱民情怀的火炬,在一批又一批博士团成员间接力传承。

朱莹永远也忘不了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巡诊时,遇到的罗阿婆。因为生活条件艰苦、交通闭塞,老人顶着严重的哮喘却不愿踏进医院大门。当朱莹提议为老人做身体检查时,老人拒绝了:“我得的是肺癌,已经无药可救了。”朱莹硬拉着老人拍了肺部CT,反复研究后认为:老人很可能不是肺癌,只是重度肺部感染。朱莹将病情影像资料传给远在上海的导师,专家们会诊后一致认为炎症的可能性较大。在朱莹的积极协助下,县医院为老人减免了医药费,经过两个星期抗炎治疗,复查影像显示病灶缩小一半。

博士团返程前,罗阿婆捧着热乎乎的玉米前来送行。朱莹禁不住热泪盈眶说,“今天深刻体会到‘为谁当兵、为谁行医’这句话的意义”。

“让青年博士走向社会、投身实践,在服务军民中察民心、长才智、立信念,是我们培育学员军人核心价值观、铸牢他们爱党爱国爱民信念的有效模式。”第二军医大学政委陈锦华告诉记者。

复明手术是博士团的“招牌”之一,16年来,他们接连为多地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在新疆和田,78岁的维族老人肉孜双目失明6年,博士团为他实施白内障手术3天后,当老人睁开双眼看到亲人,看到为他做手术的周博士时,激动地从床上跳了下来,紧紧抱住这位青年军医说:“我在黑暗中苦熬了6年,但是党没有忘记我,派来人民军医救了我!”

作为一支救死扶伤的先锋队,每遇危难时刻,人民军医的血性担当,都会成为博士团的“闪亮名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隔2400多公里,博士团消化内科博士杜奕奇仍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不间断地为青海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们进行业务指导,做好技术帮带。2001年,他随博士团在海北医疗帮扶期间,发现该院的电子胃镜因无人操作而长期闲置,于是利用一周时间进行了20多例胃镜彩图示教,将胃镜技术悉心传授给该院医生,并帮助他们建起胃镜室,极大地提高了该院消化道疾病诊治水平。

“留下一支不走的博士团,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百姓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课题;百姓的期待,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杜奕奇的话语成为他们“不走”的真实写照。16年来,博士团针对胃病、白内障、小儿心脏病等边远艰苦地区常见病、多发病,手把手帮教他们操作呼吸机、腹腔镜、消化内镜、泌尿微创术等易上手的实用新技术,共进行技术带教10万余次、手术示教500余台、业务讨论600余次、理论授课210余场,以实际行动为“四区”培养出一支支“常驻博士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