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济南铁路局济南机务段探伤工刘倩:
火眼金睛的机车“女神探”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王新宇

换上宽松的作业服,将长长的头发挽起,塞进安全帽中,再戴上厚厚的口罩……5分钟后,美丽的姑娘摇身一变,成了利落的探伤工,拎起羊皮手套和7.5公斤重的探伤仪开始工作。这位美丽的姑娘是济南铁路局济南机务段的机车探伤工刘倩,已经与火车相伴了11年。她经手的机车有4000余台次,查出“判废”配件10000余件,多次受到各级通报嘉奖,被工友们誉为“神探”。

由于磁粉探伤会与铁粉颗粒直接接触,铁粉颗粒一旦吸入肺中将终身无法排出,因此,每次作业前,她都要做好严密的劳动保护。

探伤作业分为磁粉探伤和超声波探伤两种形式,不论是哪种形式,都要求探伤工的精力高度集中,任何失误都会导致机车带病上线,造成潜在事故风险。零漏判、零误判,是她的首要岗位职责。

这天,她要给中修机车的走形部位进行磁粉探伤。在炎炎烈日的烘烤下,车间变成了温度高达45℃的大蒸笼,为防止配件表面起到对比显像功能的滑石粉被风吹散,作业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在工作时吹空调、吹风扇,这些对于刘倩都是不可能的。进入库房深处的刘倩,全副武装,蹲在巨大走行配件吊杆旁,认真检测着地面上整齐摆放的六大类200余件零配件。整个工作中,她需要弓着腰或半蹲着,左手拿着探伤器,右手拿着磁粉瓶,边移动探伤器,边把磁粉撒到配件表面,再聚精会神地用探伤器在一个个配件表面反复检测。这一个动作,她要持续一个小时。15分钟后,刘倩后背的衣服就被汗水浸湿,额头上的汗珠在滑落。

3个小时后,一台机车的探伤作业终于完成。全身早已湿透的刘倩回到休息室,不顾疲劳,第一件事就是摸出手机,拨打丈夫的电话。原来,她五岁半的女儿这几天持续高烧,可眼下正逢暑运,机车使用率高,探伤任务重,人员不足,刘倩只能托付家人带女儿去医院输液。“这里离了我不行,家里离了我还有人照顾孩子,我没得选。”

短暂午休后,刘倩又开始对小辅修机车的轮箍进行超声波探伤。她先在车轮上涂抹耦合剂,然后边利用探头扫查,边仔细观察超声波显示屏,随后再弯腰提起探伤仪,走向下一个车轮。由于车轮是在不拆卸的状态下探伤,完成一侧轮箍的探测,她至少需要弯腰14次。

11年里,随着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学习业务知识成为刘倩每天必备的功课。2014年7月,她获得了磁粉探伤三级证书,这是磁粉探伤领域中的最高级别认证。

“给机车探伤,就是给它查体,马虎不得,要防患于未然,不能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工作间隙,刘倩不停擦着额头上渗出的汗水。6月3日,刘倩在一次机车轮箍踏面的超声波检测作业中,发现D3轮对非齿端轮箍踏面有一处深27mm,面积120mm×20mm的内部大裂纹。经探伤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勘探确认,必须停止使用。她的一双“火眼金睛”,明察秋毫,防止了可能引发的行车事故,受到济南铁路局的嘉奖。众工友笑称,“‘女神探’,果然名不虚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