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敬畏历史
□ 文 仁

影视作品在普及历史知识、增强人们的抗战历史教育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也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一些抗日“神剧”误导了人们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尤其是影响到青少年的历史观。

这种“误导”最主要的表现是“史”与“剧”不分。影视作品对观众产生的影响更广泛、更直接,如果影视剧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历史,会成为历史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但是,因为历史教育的脱节,很多时候人们容易把虚构的影视剧当做真实的历史。比如,有的学生把李云龙、张嘎等影视人物都当成自己“最喜欢的抗日英雄”。还有些地方非要找到王二小的原型,甚至建起了王二小“故居”,把虚构的人物“落实”到现实之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利益已经侵袭到历史教育中。有些抗战剧把目标放在了吸引眼球和追求商业利益上,在剧情设计和史实表现上,进行了不适当的夸张,甚至出现娱乐化、低俗化倾向。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违背常识、极端娱乐化的内容出现在剧目中。有些剧情极尽夸张,把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简单化地改编成可以娱乐人们的“战争游戏”。这样的抗战剧虽然“好看”了,却偏离了历史事实,难以发挥历史教育作用。以至于在问卷调查中,有的小学生说:“电视上的打鬼子挺好玩,这些鬼子又笨又无能。”有些地方争抗日英雄的“故居”,寻找影视人物、文学虚构人物的“原型”,真实的目的也是为了“门票”收入。因此,对抗日战争的表现必须警惕商业化、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

抗战不是“神剧”。笔者前些日子曾经采访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八路军战士。九十多岁的老人极其认真地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我们要尊重历史,敬畏过去,感受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卓绝;我们要摈弃对抗战历史“戏说”的态度,摈弃一切轻佻的表现。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今天;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