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7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追记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吊桥路社区原党委书记许巧珍
本报记者 薛海燕 通讯员 陆明华

一位居住在常州闹市区古运河边的84岁老人,在她病重弥留之际,心里牵挂的仍是社区的工作和慰问贫困户、残疾人家庭的事,她没给家人留下一句话就安详地走了。出殡那天,千人送行。她就是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居民多次写联名信连续留任5届的“小巷总理”,也是掏光自己腰包的“赔本书记”、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吊桥路社区原党委书记许巧珍。

记者日前前往常州,探访许巧珍生前居住地,试图走近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甘当小巷的“清洁工”

许巧珍是当地国棉二厂落纱工,曾创造一天110袋纱不断头的全国最高纪录。1994年退休后,许巧珍开始在常州东头村社区担任社区书记、主任,这个“小巷总理”一做就是21年。

“我是党的小丫头,我要把这一切都回报给党,回报给社区居民。”2015年1月底,因癌症不得不住院的日子里,她还在病床上用手机短信指导社区工作。即使在弥留之际,她嘴里仍不时地挤出几句话来:“东头村和吴家场两个社区刚刚合并为吊桥路社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理顺;党组织交给我的很多事情我还没来得及做……”就这样,许巧珍在服务群众第一线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东头村是个老城区,有不少老平房区,弱势群体多,基础设施陈旧,卫生状况差,治安环境不理想。许巧珍担任东头村社区书记后,深入到居民家中,听民意、察民情,首先从大家反响强烈的环境脏乱差整治入手。白天,她忙于社区事务;晚上,就当起“清洁工”,掏阴沟、清杂物。

她还发动社区居民一起做,借来三轮车,每天运十多车垃圾。有个楼道里杂物堆积多年,许巧珍上门,居民撂下话:要打扫你自己来。她二话不说,抱起脏箩筐就打扫。

社区干事谢塔莎说,2005年的大年三十下午,有一户居民说厕所堵了,找不到人,许巧珍二话不说,拿着工具就在化粪池里干了2个小时才疏通。“许书记,那么脏的活你也下得去手?”许巧珍笑笑:“我在车间时通阴沟是出了名的。”

在许巧珍的巧手打理下,社区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了全市文明示范区。

常州最老的“月光族”

从1994年到2015年,许巧珍在从事社区工作的21年中,把在社区工作得到的收入,全都用在了帮助社区居民上。

每年大年初一,许巧珍会带着社区干部给贫困居民发送慰问品。每年重阳节,是许巧珍最重视的节日,她会给全社区800名60岁以上老人每人准备一块重阳糕、一只平安果和一份长寿面。她还专门组织8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吃长寿宴;组织为社区义务服务的居民外出旅游,激励他们奉献的热情。

多年来,社区里的老人都收到过许巧珍送的礼品,有的是衣服,有的是粮油,有的是现金。这些费用,用的都是许巧珍自己的钱。每次给社区困难户捐款时,她从不留名,有时还对家人“说谎”,明明捐了3000元,却说只捐了100元。2015年春节前,中华全国总工会给她送来一笔慰问金,许巧珍原封未动,又添了几千元,交给社区干部代病重的她为困难居民购置年货。老人去世后,在整理遗物时,家人又发现了一张5600元的收据,这是她住院前为困难户买衣服鞋子的费用。

有人开玩笑说许巧珍是“常州最老的‘月光族’”,她却说,我还有一份退休工资呢!然而,记者在许巧珍的家里看到,她一个澡盆用了20多年;梳妆台和梳妆镜都是当年结婚时的嫁妆……

为民解忧的“知心人”

许巧珍常说,“居民的事无小事,居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会想方设法解决的”。东头村社区1300多户居民,许巧珍走遍了每家每户,像亲戚一样和大家打招呼、拉家常,家家情况了如指掌。

老红军家属罗惠彬孤身一人,许巧珍如亲人般照顾她,天冷了送上新毛衣,得知她穿不惯买来的鞋,又一针一线做出几双单鞋、棉鞋送给她。80多岁的闵咏玉老人孤身一人住阁楼,上下楼不便,生活困难,许巧珍常提着礼物上门探望,帮他打理家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她用自己多年践行的“多用心想、多用情感、多动嘴说、多跑腿干”的工作法,把排忧解难工作做到了居民的心窝里。

东头村社区有1300多户人家,老年人近1000人。许巧珍不仅仅给社区里贫困人群物质上的温暖,还关心着社区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她说过:“我自己就是老人,我懂老人的心情。”

为丰富老人生活,社区先后成立了老人健身操队、歌咏队、舞蹈队等,表演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为有才艺的老人举办时装制作、毛衣编织、绘画书法、剪纸艺术和盆景盆花等展示;开办市民学校,讲授健康营养知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

严以律己的“带头人”

与许巧珍共事9年的居委会副主任何娟说,许巧珍对工作要求高,但是她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永远做得最好。每天早上7:30,第一个开办公室门的必定是她;社区劳动,冲在最前面的肯定是80多岁高龄的她;逢年过节,值班坚守在岗位的人也是她。

“许书记给我们定下规矩,上班要少待在办公室,联系居民尽量不用电话,而必须深入到他们中间去,直接上门。”曾与许巧珍共事过3年的万苏萍说,办公室电话费每月不能超过10元,用许书记的话来说:“我们一次上门,胜过10个电话。”万苏萍当时不理解这种做法,现在想来,其实是卡住了高高在上的工作作风。

许巧珍居住地离东头村办公点来回有5公里,不管刮风下雨,还是节假日,几乎在每天清晨,许巧珍都提前一小时到社区,忙着安排当天要办的事。

许巧珍老伴殷泽民10多年前因脑中风瘫痪在家,每天匆忙料理完老伴后,她又风尘仆仆地赶往社区。许巧珍小女儿殷建亚说,妈妈始终保持着粗茶淡饭、生活俭朴的作风,平时买衣服、买鞋子都是拣便宜的买,“我们都不敢给她买衣服,因为一旦买了她就要追问价格,一听说超过200元就要我们去退掉”。

每当社区居委会和党组织换届时,街道党工委考虑到许巧珍年纪已大,不打算再提名她为社区书记,让她从繁琐的社区工作中走出来,好好保养身体,安享晚年。消息传出后,很多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都不答应,联名请愿希望许巧珍继续留任。针对这一情况,上级党组织找许巧珍谈话时,她笑着说:“服从组织听群众,如果我们的社区党员还是选我做书记,我就坚决干下去。”就这样,许巧珍同志被社区居民和党员先后5次挽留,成为“最老书记”。

许巧珍是一名普通的社区书记,却将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融入到工作和生活当中,用敬业“延伸”她的生命长度,用奉献“拓展”她的生命宽度,用人品“构筑”她的生命厚度。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烛光虽弱,点亮人心。她心系群众、扎根社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广大党员群众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