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丽加汗的教师梦
本报记者 杨学聪
古丽加汗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资料图片)

6月29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古丽加汗·艾买提登上了回家的列车。两天后,她就要到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报到,成为高中历史老师。这个在北京6年,怀揣教师梦,总笑着说自己“不聪明,要努力”的维吾尔族姑娘,终于即将登上属于她的讲台。

千里逐梦

采访古丽加汗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采访的会议室中,一个穿民族服饰的姑娘,静静地坐在一角。几句攀谈,年轻的姑娘未语先笑,让人如沐春风。这个带花帽、身着宝蓝色裙装的姑娘就是古丽加汗·艾买提。

“从第一天上学开始,我就特别热爱那方讲台,就喜欢扮老师。”提起自己的梦想,古丽加汗的眼睛格外明亮。为圆教师梦,古丽加汗刻苦学习,高考的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

从乌鲁木齐到北京,3100多公里。拖着一大堆行囊,说着一口并不流利的普通话,古丽加汗就这样一个人到了北京。正式去北师大报到前,她和其他少数民族同学一起,在北京邮电大学读了两年“预科”。2011年,她以新疆地区民语系统高考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习。

得偿所愿进了北师大,古丽加汗兴奋劲儿还没过,就感觉到莫大的压力,“身边的人都好优秀,我怕跟不上他们。”当了十几年好学生的古丽加汗,决定用百倍的努力迎头赶上。

大学四年,她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各种营养。得知北师大的手语课很棒,古丽加汗大二起就开始旁听“手语课”。因为是蹭课生,每次都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手语之后是盲文……

当老师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大二下学期的“技能实训”课程,学生被要求上台讲一段15分钟的高中历史。古丽加汗上了台,连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磕磕绊绊勉强讲到结束,自己都能感到非常糟糕。

面对挫折,不服输的古丽加汗一遍遍练习。大三的“技能实训”课,老师要求学生每学期应该找课程助教完成至少3次试讲,古丽加汗却每星期都去寻求指导。为让每次求教有的放矢,她每周都要备课、写教案、做PPT;人来人往的公共水房里,每天都能见到她对着镜子开讲的身影。

在北京学习的6年,古丽加汗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寒假太短,她干脆不回家,在学校打工、学习。每天早上读半小时古文和半小时英语,周末去国家图书馆借阅书籍……自认没天赋的古丽加汗,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凭着不懈的努力攻克了古文、英语、手语和盲文,普通话也得到二级甲等证书。

雏鹰展翅

随着离梦想越来越近,古丽加汗发现了自己教师梦的现实意义。“新疆是个好地方。”出生在乌鲁木齐的古丽加汗说,“家乡有很多优秀学生,需要好老师。”她决心把所知所学回馈给家乡的孩子们,为家乡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大四实习,她在乌鲁木齐第六十八中学待了3个月。为积累经验,这个实习教师承担的课程跨越了初一到高二5个年级。每周20多节课的高强度历练,让古丽加汗迅速进入了状态:“初中的课程要多点趣味性;高中的课要理顺知识点。”实习结束后,她已经在讲台上收放自如,更收获了学生们的尊敬。

实习中,一个“问题学生”让她印象深刻。这个高二男生,老师拿他没辙,家长也已不抱希望。细心的古丽加汗发现,这孩子上课时会躲在下面看《史记》。虽然总成绩差,历史成绩却是年级第一。“我觉得这孩子非常聪明,他需要的是理解和鼓励。”古丽加汗找他聊天,在他迷茫时,及时拉了他一把。

“临近毕业,在向我发出就职邀请的学校中,二十三中不是最好的,却是我最想去的。”古丽加汗说,因为这是一所汉语维语教学的双语学校,还有一个宏志班接收来自全疆的优秀学生,“我觉得这类学校能更多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未来,古丽加汗决心做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我要尽快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用我的热情感染学生,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给学生们传递一份正能量,让更多的人跟我一样找到梦想和价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