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君壁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被称为鼓励创新创业的“国十一条”,提出了9大层面、30条政策措施。本报记者就创新创业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作为曾把两家央企带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家、被管理界公认为“企业思想家”的宋志平,在如何理解当前形成的创新创业大潮方面,有着独特的看法。
新时期创新创业的特点
——“创新创业已成为成功率较高的事件,成为存在重大机遇的选择性事件。”
记者:这次的“国十一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国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您是如何理解创新创业的?
宋志平:我们正身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之中。技术革命的到来,如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使人类面临空前的变化和机遇,创新和创业都是和机遇连在一起的,这样一个时代是一个创新创业的时代。
产业结构调整也带来了创新创业的重大机遇。其实创新创业不仅和机遇有关,也和压力有关。短短几十年间,一大批由于第二产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而形成的蓝领大军必须找到新的出路,而在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可以使社会结构调整平稳,而不会出现大量的失业。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创造出的新的商业模式,给创新创业带来极大的便利。工业时代是用规模化大生产来实现就业,而今天人们可以以个人或小范围的人群为主体,形成创新主体。这些碎片都用互联网相互连接,编织成硕大无比的企业帝国,像马云的淘宝网就是靠无数个小微企业组成的交易平台。
资本市场的发展极大地催生了创新创业。社会资金是巨大的,而且都在寻找盈利和投资机会,这就使得今天的创新创业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只要有好的创新创意出来,就会迅速被资本市场发现,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创业者一夜暴富的原因。而创新创业者的财富故事又会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
“80后”、“90后”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新一代创新创业者有更好的系统分析能力和资讯掌控能力,他们可以回避掉一些初级的风险,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年青一代的创新创业热情。
创新创业的方式和方法
——“融合式创新方式,就是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企业创新结合起来。”
记者:您曾经把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同时带入世界500强,特别是中国建材集团这家“草根央企”,其水泥行业里的无名小卒到世界第一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创业的过程。您认为,创新创业有什么可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吗?
宋志平:创新创业是一个价值发现的过程,其生命力在于创造价值,通过与以往不同的方式达到增值的目的。
创新创业往往和技术进步有关,但又不完全依赖技术,更多地依赖创意,即商业模式的创新。高科技会带来一些创新创业的机会。但更多的创新创业发生在已有技术的组合上。
在自主创新领域中有三种创新模式,一是原始创新,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一般要由国家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研究院来做。二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也是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中我国企业的主要创新模式。三是集成创新,即把各种创新要素集成起来完成新的创新,就是“把做面包的技术用在蒸馒头上”,这种创新方式目前正成为我国企业的重要创新模式。
记者:您认为“颠覆性创新”、“破坏性创新”和您提出的“新的技术组合”该如何区分理解?
宋志平:颠覆性创新和持续性创新都是创新的重要方式。所谓破坏性创新,是利用技术进步效应,从产业的薄弱环节进入,颠覆市场结构。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持续性创新”或者叫“渐进式创新”,指的是在原有业务上不断创新加以完善,目的是为了让原有的业务更加稳固持久。
《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提出只有从0到1的垂直创新才是创新,但对许多人来讲,不可能都探索从0到1,在从1到N的过程中,其实还有大量创新创业机会。模仿式创新也应提倡,事实上,正是模仿式创新迅速普及了技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从模仿到原创的过程。模仿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几乎没有企业不模仿的,模仿式创新不是件丢人的事情。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往往不是独辟蹊径,而是在现有技术和创新基础上进行持续性、组合式或集成式创新。
记者:去年9月您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有一场对话,他在新书《大繁荣》中提出草根创新对经济繁荣至关重要。但您和他的观点好像不完全一致。
宋志平:菲尔普斯认为,创新主要靠草根创新,创新和大企业无关。但对于我们来说,创新既需要万众创新,也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关键看是在哪个领域里。过去提倡企业是创新主体,现在提倡万众创新,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创新也是企业里技术工作者和员工开展的万众创新过程,应该把万众创新和企业创新融合起来看。这次“国十一条”指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格局,讲的也是企业创新和万众创新相互融合。
创新创业应提倡协同创新,不应单打独斗。创新创业过程是一个资源聚集过程,也是一个资源优化过程。中小微企业要和大企业合作,接受大企业的创新外包,中小微企业之间也要协作分工,共同完成更大一些的系统集成创新。大企业要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科技资源,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公共平台。
创新创业也要注意开放性创新,最近不少企业到国外收购科技企业和建立研发中心,也是一条加快创新的捷径。我刚去了中国建材去年收购的德国慕尼黑的研究中心,这家研究中心从事太阳能薄膜电池研究,最早隶属于西门子公司,有20多年历史,现在有上百名研究人员,进入中国建材集团后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出了不少重要成果。在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既要把我们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带出去,也要把别人的一些创新技术引进来,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收购,通过投资进行合资合作。在“一带一路”创新创业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打前站,做大企业的引路人,大企业在重大项目的外包中应优先考虑国内的创新创业者。
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国建材总院是行业里的“中央研究院”,有1.3万名科技工作者,正全力打造行业技术孵化、试验、应用的开放性创新平台。今后在这个平台上,从研发、技术发包到鉴定、检测、销售再到资金提供可以一站式完成,真正成为建材行业的“创新工场”。
记者:这次“国十一条”的发布,如何能够得到全方位的落实?
宋志平: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首先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更重要的是政府具体的政策支持,如简化行政手续,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我了解到,在德国,无论何种企业,只要是花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政府都通过银行补助50%的资金。这次“国十一条”不仅体现了政府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决心,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政策“干货”,比如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完善普惠性税收政策、优化资本市场等,推动在上交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推进新三板向创业板转板试点等。
其次,创新不见得都要高科技,以往的经验表明,大量创新创业往往发生在低科技领域,不要因为创新创业者的科技水平不是世界一流就不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国十一条”还提出“要为创业失败者再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援助机制”,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有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给失败者以安慰与关怀,鼓励失败者再创新创业。这里,我也想给创新创业者们一些提醒,任何创新创业都要认真筹划,重要的是把握机遇、寻找商机。选择业务方向时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选定后就要扎扎实实,执着坚守,冒险不应是创新创业者必然的选项,创业做生意要量力而行,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总的来讲,创新创业既要满腔热情,又要认真务实,把创新创业当做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民族精神,一种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