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邢台太行山区东麓深山中,有一个叫王硇村的古老村落,现有完好的古院落130余处,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王硇村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古石楼,结构坚固,一律红石砌墙,青瓦布顶,那些用丹霞岩红石条垒砌的院墙最高可达18米。这里家家墙体互联,院院暗道相通。抬头可见楼顶雕楼上留有瞭望孔,一旦发现险情,石楼内的人们会在最短时间内安全转移。
如今的王硇村有245户人家,常住人口700人左右。村民们骄傲地说起村庄时,便会提起村党支部书记王现增。记者日前走进王硇村,听这位中年汉子讲述如何带领村民保护古老家园的故事。
排除万难 建设美丽家园
王现增是土生土长的王硇村人。听老辈人讲,始祖原籍四川,因故被迫携家眷隐匿到太行山荒山野谷里,劈坡造田,建起了王硇村。所以,村子的建筑工艺,保留了南北结合的特点。
王硇村地处太行深山,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初期,村里青年人多数出去打工。王现增为养家糊口,也曾外出做生意。后来生活有了起色,东奔西走,看到资源条件不比王硇村强的村,因为开发旅游农民日子过得挺滋润,心里很羡慕。
王现增开始琢磨,我们村自然资源丰富,古石楼也不比别处差,为何不去尝试发展旅游呢?他告诉记者:“我保护古村落的意识是从开发旅游开始的。乡党委和乡政府得知后,对我大力支持。后来,我回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开始了对村中古石楼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就说修路,王硇人自古以来脚下踩的是崎岖山道,要想富,先修路。村里没钱,王现增就把存款和四处筹借到的钱都用来修建了进村道路。
在对古石楼的保护上,王现增遇到的挑战更大: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人心的问题。改革开放前,乡亲们建不起新房,有的石楼院居住着三四代人;改革开放后,手中积攒下钱了,娶媳妇总得住间新房吧?这时,村委会如果不给农户规划宅基地,他们就得在原石楼院中翻建新房。可王硇村四面是山,可供建房的新地皮不多,怎么办?王现增说,“为保护和利用古石楼资源,当然不能同意拆掉古石楼另建新房。”
当王现增把这个思路在群众中宣布后,马上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反对。个别人跑到他家责问说:“我们占的是自家院子,犯法吗?”当时,王硇村古石楼还没有列入政府保护项目,王现增说:“不违法,但咱村儿的古石楼如果保护好了,开发成功了,那可是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的好事呀!”找他说事的乡亲说:“你说的事儿听起来不赖,可万一搞不成呢?”
面对责难和非议,王现增没有退缩。他说:“如果不坚持,用不了几年,家乡古石楼就会变成一个模子脱出来的水泥盒子。保护不好传统村落,村子留不住人,王硇村就会变成空壳村,生态环境会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将古村保护好了,不仅能挽留住青山绿水,还会给乡亲们带来创业致富的机遇。我岂能被眼前困难吓倒!”
同心协力 追梦路上不断前行
王现增和村干部一起,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他们一边做群众思想工作,一边全力以赴抓保护、谋发展、搞开发。自2011年到2014年,先后建设进村与景区道路14.5公里,修缮古房屋3600多平方米,引资开发了落凤山风景旅游区;到2014年,先后栽种核桃树2000多亩,苹果树300多亩,绿化荒山面积1.2平方公里;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还在柴关村进入王硇村的路口建起了现代化新民居。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如今每天到王硇村参观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村民们种植的土特产品过去肩挑、驴驮到外面也卖不出去;现在不用出村,就有游客出高价买去。多家村民的古石楼旧院已经或正在着手整理成农家旅馆接待游客,另有多家庄户饭店已开张待客。王现增感慨地说:“经过12年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乡亲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好处,得到了实惠,对我们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王现增认识到,坚守古村落,就是要留住“乡愁”,就是坚守承载在传统村落上的优秀民族文化。保护好古村落任重道远,仅仅是王硇村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还不够,周边还有很多古村庄,也在逐年遭到破坏。他说:“不能光想自己的村庄,其他村庄也得保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不能在我们这儿破坏掉,我动员其他村的干部对古村落进行立档,申报传统古村落,使他们清楚了古村落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王现增制定了王硇村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的发展战略:做好“一村一田一山”的文章;树立“太行川寨”的村落品牌;全力打造“百面风情”的古村落旅游区,实现产业和区域的联动发展。王现增想得很远,他要走的路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