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创新保障食品安全
本报记者 杜 芳

食品安全联系着千家万户,一条产业链更是牵扯到政府、企业方方面面。保障这条产业链条不出安全漏洞,守卫13亿人舌尖上的安全,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6月15日,在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科技创新与食品安全”分论坛上,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畅谈利用科技创新保障食品安全。

创新技术诊治食品问题

“当前,已经有很多食品安全问题都可以用科技手段解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说,“比如人们担心的镉大米问题,就有3种科技方法可以破解。可以在大米加工成粉的过程中除镉,可以选育不吸收镉的水稻品种,也可以通过攻关土地修复技术根治这个问题。”

不仅为食品的安全生产贡献良多,科技的进步也为食品安全监管出力不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科技与标准司副司长颜敏介绍,“在目前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必须依靠科技支撑,用科技手段来提升监管水平,实现对食品药品的全覆盖、全过程监管。”

在国家科技专项的资助下,从“十五”时期开始,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上建立了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据颜敏介绍,目前我国食品风险因子的精准检测技术水平基本与国际接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兽药快速检测试剂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到80%以上,这些项目都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身份证”实现全程可追溯

“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手段,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监管食品安全,就能做到来源可以查、去向可以追、责任可以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说。根据这个思路,商务部近年来开展了肉类、蔬菜、酒类、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在许多地方,人们发现这些食品的包装上多了一个“身份证”——扫一下包装上的二维码便可以显示食品从生产、加工、流通直至终端环节的各项信息,实现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

这张“身份证”的背后,是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在许多企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早已渗透进食品安全管理全过程。

“蒙牛集团有两个系统,一个SAP系统,管理着从原奶入场到产品出库用到的所有原料;另一个是LIMS系统,对原料进行自动化的检测、数据上传乃至中转操作。”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艳松说。“LIMS就像一个人工大脑,当SAP将物料给到它的时候,这个物料是转取、停止还是拒收,都由它来判定和操作,其中没有任何人工的干扰。这就保证了产品操作的透明,既便于我们追溯什么时候用了什么原料、原料状况如何,也便于监管部门的监管。”

中粮集团则通过大数据管理提高了管理的针对性。“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配备大量的人手做现场的点对点管理,但每个环节都不能有安全的纰漏,中粮集团借助信息化实现了远程监管和全过程管理。我们将纸面上形成的流程、规范、系统通过数据化的形式来表达,任何一个数据都可以进行验证和追溯,这就对工厂形成倒逼机制。”中粮集团质量与安全管理部副总监陈志刚说。在中粮质量安全管理平台,共有17个模块,可以实现6种功能,包括对质量安全基础信息实施查询与统计分析、对存在高风险信息的在线监测和预警等。

让科普信息顺传给公众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是稳定可控、稳中向好的,但是中国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仍然不是很高,这是一对矛盾;中国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但是却有相当多的人缺乏食品安全的科学知识。这又是另一对矛盾。”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说,“这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必须加强。”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在对2012年至2014年的食品类事件进行真假辨别过程中,发现15.93%存在虚假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微信中被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1227篇文章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谣言数量较多。

与会专家认为,公众会被谣言误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对相关的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缺乏了解。加强科普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消费氛围,重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专家建议,用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让抽象、晦涩的信息易见、易懂、易记地传播给公众。

“此外,关注食品安全的网络群体,我们会发现,有两个群体对食品安全议题的传播影响力极大,他们分别是媒体和网络大V。”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说,“这说明在网络舆论场当中,食品安全议题需要正本清源,大量媒体应该起到中介作用。所以,要进行相关的食品安全的辟谣和信息传播,这些意见领袖是需要依赖和重视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