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铁十局员工黄希来义务献血17载——
救助他人 净化自己
本报记者 单保江

去年4月,黄希来坐火车到达山东济南市,他要到济南郊外一个制梁场开始新的工作。寄存下简单的行装,他就坐上了公共汽车,直奔献血站。

黄希来是中铁十局的一名普通员工。多年来,工地在哪里,他的家就在哪里,他已记不清辗转过多少工地。但不管到哪里,离工地最近的献血站在哪里,他都一清二楚。这次从江苏徐州到济南之前,他就把去献血站的路线记在心里了。新岗位偏远,交通不便,下火车就去献血,然后报到,是最合适的安排。

济南志愿献血的朋友圈中,又多了一位新朋友。黄希来每次献血,路上就得大半天。去年以来,他献过全血浆,但更愿意捐献血小板。因为相比前者,捐献血小板间隔时间要短得多。

今年44岁的黄希来,已义务献血17年。总共献了多少血,他自己没数。有人帮他把半抽屉献血证统计了一下,他已经累计献血达到11000毫升,比他全部血量的2倍还多。后来,黄希来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2010年底,他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一点付出就能挽救一个生命,我太幸运了。”谈起往事,黄希来感慨道,“受捐者幸运,我也是幸运的,毕竟配型成功的比例只有几十万分之一。”

在医院准备捐献时,一位患白血病的10岁女孩经常到黄希来的病房聊天。她敬佩这位捐献干细胞的伯伯,也期望自己能遇到奇迹。但当黄希来提取干细胞时,女孩去世了。孩子的奶奶告诉黄希来,孩子去世前,给他画了一幅画。黄希来含泪捧着这幅画,更感到自己捐献的价值。

此后,黄希来收到了红十字会转交的受捐者家属的感谢信,信中千恩万谢,希望有一天能报答救命之恩。但是黄希来从来没有期望任何报答。按照规定,目前他们双方都不知道彼此的名字。黄希来说:“献血、捐献干细胞,救助他人,净化了自己。生活更快乐,更开心了!”

救助他人,让黄希来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他的妻子病休在家,家里摆设简单,生活俭朴。但他们夫妇齐心协力,拿出2000元钱资助一名贫困失学少年,这可是老黄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几年来,这笔开支雷打不动。黄希来表示,要一直捐助到这名少年完成学业。到现在,老黄已连续多年为山区几名贫困孩子捐款。

无私奉献让老黄结交了一大批志愿者和捐献者朋友。大家生活快乐,人生态度积极,相互传递正能量。20多年来,在中铁十局四公司,黄希来干过电工、管道工、领工员,但干得最长的是炊事员。他自学菜谱,每天变换着花样,让大家吃饱吃好,还多次在厨师大赛中获奖。不管谁过生日,他都会送上一碗面条,让职工体会到家的温暖。同事吴贞勇告诉记者:“和老黄在一起,总觉得心里充满阳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