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团队——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近半个世纪以来,她们在为旅客服务的平凡岗位上践行着雷锋精神。47年来,南京站先后有131名同志在学雷锋岗位上工作过,3000多名职工参与过义务服务,累计帮助老弱病残孕等困难旅客100多万人次。
从点滴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把雷锋精神变成一种职业操守,“158”雷锋服务站被旅客们誉为“都市里最温馨的家园”。
来自远方的点赞
“大病初愈欲西下,行李太重心里怕。主任呼叫‘158’,大包小包帮忙拿。雷锋精神仍旧在,由衷点赞铁老大……”2015年春节前夕,上海铁路局南京站党委接到一封特别的感谢信——一首题为《点赞》的打油诗。
这首诗出自75岁的西安老人王志,点赞的对象是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几位年轻的姑娘。2015年年初,王志夫妇到南京旅游。当他们从南京火车站返回西安时,大包小包的行李让他们犯了难。火车站工作人员罗文虎看到后,立即主动过来帮忙,并及时通知“158”的姑娘们。很快,黄吉莉带着陈佳麟、蔡琳把二老带到候车室,给老人端上茶水,直至把两位老人送上火车。
类似的感谢信,“158”雷锋服务站收到不少。
“158”取谐音“要我帮”、“义务帮”之意,2000年成立,是全国铁路首家设在候车室里专门为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候车提供服务的品牌工作室。
在“158”雷锋服务站候车室,记者遇到了乌鲁木齐的铁路老司机孙海钊。孙师傅到南京旅游时不小心扭伤了脚不得不提前返程,在乘出租车去火车站路上,司机看他行动不便,主动给“158”打了电话。他刚下出租车,“158”的姑娘们已推着轮椅等候在候车大厅,把他推到休息室,又帮他改签火车票。老孙感动地说,开了一辈子火车,还是第一次在火车站享受到如此贴心的服务。
据介绍,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与南京多家出租车公司建立爱心结对,许多出租车司机遇到去火车站的老弱病残乘客,都会主动与“158”雷锋服务站联系。
待旅客如亲人
“进了‘158’,就像到了家。”这是旅客在意见簿上写下的赞语,也是“158”雷锋服务站的理念。
2011年夏天,“158”雷锋服务站的施凤英帮助一位倒在天桥上的重症旅客时,被溅了一身血,周围人纷纷躲开,她连眉头都没皱,一直将旅客扶到120救护车上。
“服务工作不投入感情是做不好的,如果将年长的当作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把年轻的视为兄弟姐妹,就不会嫌他们脏。”施凤英常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徒弟们。
2013年1月18日上午,“158”客运员马晶刚送盲人乘客到站台回来,看到准备回安徽宿州老家的任文明手足无措地蹲在女厕所门口,走进去一看,他的妻子小孟靠在墙上瑟瑟发抖,身边有一个浑身是血、不停啼哭的婴儿。“小孩生在厕所里了。”马晶想都没想就脱下毛衣包裹婴儿,抱在怀里取暖。“赶快救人,这里有一个婴儿!”她用对讲机向值班站长汇报后,用手机拨打了120电话。救护车抵达后,马晶一直陪护小孟到医院,把母子安顿好后才离开。后来孩子爷爷特地从宿州赶到“158”雷锋服务站表示感谢。
“义务帮”帮了47年
1968年,南京站建站伊始,就提倡学习雷锋、奉献旅客。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南京站第一代劳模李慧娟今年已经70岁,提起年轻岁月,老人的眼睛亮了起来。
为保证乘客走得了、走得好,李慧娟经常带领工作人员走到旅客中间去,为旅客打开水,拿行李,抱孩子,搀扶老人上车。为了宣传乘车安全,她还自编了安全小快板,可容纳一两千人的候车室经常响起清脆的快板声。
李慧娟退休了,第二代劳模孙燕光接过她的班。她自制一辆平板车,每天帮老弱病残客人免费推送行李,一推就是29年,被称为“雷锋车”。
第三代劳模施凤英2012年就该退休了,但她仍继续留在“158”服务站义务服务。
马晶2011年5月刚到“158”,开始工作时,面对老弱病残乘客,心中难免有点“发憷”,特别是碰到老人突发疾病、孕妇在火车站生孩子这样的突发事件,害怕、向后躲成了她本能的反应。每当这个时候,师傅施凤英总是走在前面。
“师傅就是我们的主心骨。”黄吉莉告诉记者,工作中师傅从来不会说教,她总是做给她们看。
在师傅的带领和感召下,黄吉莉、马晶、叶辉、王双、许慧铃已成了“158”的第四代接班人。
有人曾经计算过,从候车室到站台,“158”的姑娘们每天至少要走20多公里,一年就是6000多公里。而一顿简单的午饭,经常要分七八次吃。
“火车有终点,大爱无疆界。”“158”姑娘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也让学雷锋走向全社会。47年间,“158”雷锋服务站让曾经帮助过的40多万名重点旅客感受到了温馨家园的大爱,体验到了雷锋精神的真谛。
更多中国故事
系列报道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