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发生了地震,它的强度有多大?破坏程度如何?灾情严重不严重?损失大不大……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衡量和界定的标准。这一标准,就是“震级”、“烈度”和“灾度”。
震级
“震级”指的是地震的强度,它跟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一次地震,震级只能是一个。释放能量相同的地震,它们的震级相同。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也越大。
震级是按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其中包括根据台、站地震图上记录的最大振幅的地动位移及与之相应的周期,还考虑到地震波按震中距离而产生的衰减。按照震级定义和计算公式,震级并没有上限。不过,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生的地震,其最大震级为8.6级(1920年12月12日)。世界上有记录可查的最大地震,是发生于1933年3月2日的日本地震,其震级为8.9级。
地震与所释放的地震波能量有固定的函数关系。震级每增大1级,其释放能量约增加33倍!
烈度
“烈度”是用来反映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个概念;是用以表述地震强度的一种方式;是衡量地震在一定地域产生或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的一种“尺度”。
烈度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在一定地点,地震对地面构筑物和地形的破坏程度,以及人的直觉反应等来界定的。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把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1度最轻,12度最烈。
一次地震,震级只能是一个,但烈度则会因地而异。因为烈度不仅与震级的强弱有关,而且还与震源的深浅、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地段的“介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地说,两次地震如果震级相同,震源浅的地震往往要比震源深的地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大,烈度也高。
灾度
“灾度”是指地震区所受到的灾害严重程度。不仅包括地表形态和地貌的被扭曲、断裂、陷落和崩塌程度,也包括各种构筑物、人员及经济社会的损害程度。
灾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震级的大小和烈度的高低,还与发震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此外,与地震发生的时刻(白昼和黑夜)、天气状况,以及防灾救灾的具体措施是否及时、得当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地说,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也越大,但不一定都会造成严重的灾情。如1933年3月2日发生在日本的那次地震,震级虽然高达8.9级,但造成的损失并不大。这是因为当时的震区人烟稀少,经济还不发达。所以,从灾度上讲,比较轻微。相反,那些震源浅、地质条件差、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建筑群密集,且又发生在深更半夜时刻的地震,损失往往会大些,灾度也会严重得多: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地震,虽然震级只有7.8至8.2级,但由于处在构造带,并且处于经济发达的人口密集区,建筑群鳞次栉比,结果重伤者达16.5万多人,整座城市受毁,所以灾度也大。
而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尓的8.1级地震,由于震源浅,震中附近人口密集,建筑物大片倒坍,死伤者多,所以灾度也大。
(作者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