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教你认识 “厄尔尼诺”
王乃仙

自今年3月起,气象专家发现,赤道中太平洋海域海水出现明显升温,厄尔尼诺又有抬头迹象。预计水温还会进一步持续升高,到今年秋天或更晚的时候,热带太平洋地区温度将超过厄尔尼诺阈值,进入强厄尔尼诺状态。

“厄尔尼诺”一词,最初用来表示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南美洲厄瓜多尔海岸出现的一支微弱且向南移动的暖性海流。后来,科学界常用此词表示南美洲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海域发生的“尺度为几千公里的东西赤道太平洋上水温的异常增暖现象”。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水温往往要比正常年份高出3至6℃,因此,上述海域内的大量浮游生物或鱼类会因无法适应水温的突变而大批死亡,使得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国家海洋经济蒙受严重损失。也由于温度的突变,也使上述地区雨量大增,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为什么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这得先从海水水温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说起。在正常情况下,赤道南、北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属“信风带”范围。“信风”带动着海水从东向西流动,形成了南、北两股流向平行的赤道暖流。在南半球,海水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以后,“空出来”的位置就由下层的“上升流”来补充。由于下部海水的水温低,就使赤道太平洋的东西两翼海水水温产生了明显差异。靠着这种热力上的差异维持着赤道上空大气的东西向环流:太平洋东部海温低,空气下沉,出现干旱气候;西部海温较高,气流上升,造成湿润多雨的气候。

但是,有些年份东南信风会减弱,甚至会逆转变成西风。这样,赤道两侧的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海水由底部向上翻动的势头就会减弱,甚至消失。“赤道逆流”势力则会明显加强。同时,在较大洋面东西坡度的作用下,有更多的暖水被赤道逆流裹挟东涌,结果就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急速上升并不断向西扩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暖海水团。另外,由于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的冷洋流水温上升,大气层的结构也就随之变得极不稳定,于是就出现了大气层的深厚对流,降水量猛增。另一方面,在南太平洋西部,由于南赤道暖流受阻削弱,表层水温相对下降,大气运动也减弱,本应多雨的气候却变得异常干旱……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和全过程。

此外,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最新报告说:“厄尔尼诺”现象也可能是由于水下火山熔岩流动引起的。这种熔岩流动从大洋底地壳断层喷出,将大量炽热能量传给赤道附近太平洋水体。水体变暖后,会使太平洋表面大气压力下降,使正常东西方向运行的“信风”变弱,甚至逆转变成西风,从而抑制了南赤道暖流的西进进而导致相关区域的底层冷海水停止上翻,造成这一海域表层水温的持续上升……

“厄尔尼诺”现象会给太平洋沿岸乃至全球各地生态环境及气候带来不利影响,其中包括我国。据专家们研究,距离最近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导致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南美洲多国遭遇洪涝灾害。其中,巴西发生了1930年以来最严重旱灾,农业区遭受1965年以来最大损失。预计在本次厄尔尼诺事件中,全球多数地区玉米单产都将有所下降。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减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出现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长期滞留在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致使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灾害。厄尔尼诺对我国各地影响更多的是发生在次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其中,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导致了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

根据气象水文预测分析,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夏季,我国可能出现“南涝北旱”:江淮流域和江南降水可能会比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出现洪涝灾害,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概率较大,容易出现暖冬现象。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的气温就比较高。

(作者系中国气象学会会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