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迅猛生长,P2P信贷、网络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金融机构线上平台等,已快速成为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业态。目前,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业界和学术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面对这股汹涌而来的互联网金融热,我们既要充分尊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自身规律,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其健康成长,也要冷静观察,正视其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更严格的标准和更有效的监管,促进其健康发展。
金融服务传统模式受到冲击
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靠便捷、低成本和良好的用户体验等优势,在支付、理财、融资等领域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形成了冲击。其不仅迎合了我国互联网普及和信息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满足了消费者和企业希望获得更加便利金融服务的迫切需要,而且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让那些无法从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受惠,通过竞争刺激传统银行跟上时代和科技的步伐,最终带给客户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现在,互联网经济元素不断渗透到传统金融的方方面面,支付、理财、融资乃至金融营销逐渐在线化、移动化。比如,金融行业的价值实现方式受到深刻影响,交易成本大幅削减,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形成的海量数据成为金融业的重要战略资产,利用云计算、神经网络、行为分析、遗传算法等方法深入挖掘这些数据并设计、开发针对性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金融产品成为主要价值创造方式;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普遍,物理网点和地域优势逐渐让位于网络营销渠道;财富管理行业逐渐由通道中介的定位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定位转型;开放思维在金融业界渐成气候;商业生态体系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成为金融业界的一致共识,金融机构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不同商业生态体系的竞争,等等。
总之,互联网金融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工作生活带来诸多利好,也给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带来不少冲击。传统金融机构只能主动或者被动地适应由此产生的变革,对自身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理性看待互联网金融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个新生事物,在凸显诸多优势和便利的同时,也存在风险控制的问题。从功能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第一,互联网金融在风险管理功能方面存在欠缺,无论是在制度设计方面,还是在人才储备和经验积累方面,都无法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提并论,缺乏有效、合理、可接受的风险评估手段。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虚拟化、跨国界经营、高技术装备水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使其风险管理更复杂,监管难度更大。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监管缺位问题。第二,互联网金融在利用信息技术将距离遥远的多方当事人的金融活动联结在一起的同时,很可能导致更大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更大的信用风险。第三,互联网金融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在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信息安全隐患。
因此,在正视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造成的挑战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创新往往是把“双刃剑”,不应夸大互联网金融的作用和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应以史为鉴,不仅要在鼓励创新上做文章,同时也要在防范风险上做文章,不断更新规章制度和监管标准。此外,还要拿捏好监管的分寸,既防范风险,又不能管得太死,以至扼杀了创新。总之,只有处理好监管和发展的关系,互联网金融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新的增长点,才能使金融业保持健康发展方向。
让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共舞”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各有优缺点,理应相互融合,以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目前,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已经出现相互渗透的态势,部分领域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可以视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互融合的一个例子。而且,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合并和收购等方式,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从而达到高度融合。
在这一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传统金融应当在深入认知和广泛宣扬自身专业和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互联网金融的优点,推动各项业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积极探索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模式。例如,互联网金融吸引众多客户的一个关键是高度重视客户体验,并为此采用了开放式的金融平台、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交互式的营销手段和方便快捷的操作流程等手段,传统金融也可以吸取这一经验,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加快技术与数据的结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搜集、统计和分析客户数据,实现客户和市场的精准定位,进而有针对性地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业务信息、创新网上平台、美化网上营销界面,力求贴近客户,及时捕捉、迅速响应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客户体验。
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应当充分认识到其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短板,不断吸取传统金融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力求在有利于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领域深入挖掘潜力,同时加强风险控制,充分利用线下信用环境和数据,避免对网络数据的过分依赖,不要急于求成,盲目做大,贸然进入其不熟悉的领域。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