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目前中国仍有一半的人口在农村。如何让乡村大地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广大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我们当下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而要完成这一目标,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是重中之重。
当前,破解农村垃圾难题,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加大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推进农村河塘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周边工业“三废”排放监督等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生态文明建设整治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不少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仍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8万个,占37%;有14个省不到30%,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有6.5亿常住人口,年产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占总量的63.6%。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迫在眉睫。
分析起来,造成垃圾围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地方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尚未摆上一些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且制度建设、责任分工等相关工作还比较滞后。二是治理方法简单粗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还没有普遍推行,相关设备设施严重不足,70%以上的处理方法比较简陋,存在“边处理边污染”的二次污染现象。比如,农村有毒有害垃圾较多,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河水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垃圾长时间堆放,经雨水浸泡后,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和土壤;垃圾露天堆放极易孳生蚊虫、招来老鼠,成为疾病传染源;农民焚烧垃圾时释放出的强致癌物污染空气,对城乡居民健康不利。三是群众参与积极性不够,许多地方是“政府干、农民看”。四是经费匮乏,治理费用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设和运行费用的缺口相当大。这些反映了农村环境治理已经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对症下药”。
破解垃圾围村难题,首先要打破制度供给瓶颈制约,为制度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以公共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金、聚集村庄资金、吸纳村民资金,为制度创新奠定财政基础;二是扩大农村垃圾治理的规模与聚集度,提高垃圾治理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强垃圾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垃圾治理的觉悟与水平,降低垃圾治理成本;四是加快村庄经济发展,为垃圾治理积累公共资金。其次,创新垃圾治理制度,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制度建设上,可考虑构建复合治理主体。由户、村、乡、县、上级政府共同承担治理责任。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配合,密切协作。总之,只有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理念、有专人管理,多管齐下,才能真正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