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和开采成本上升,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开始衰退,辽宁阜新面临“矿竭城衰”的局面。为走出困境,阜新因地制宜选择接续替代产业,先后把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煤化工、氟化工、皮革、板材家居等产业作为重点,努力打造“十大产业集群”
因煤而兴的辽宁省阜新市,是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60多年来,阜新累计为国家生产原煤7亿多吨,发电3000多亿千瓦时。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和开采成本上升,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开始衰退,阜新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2001年12月,阜新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正式开启转型大幕。
“转型试点以来,我们坚持‘自力更生,龙头牵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市场运作’的转型思路,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以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为核心,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国家支持相结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相结合、治理工业污染与优化人居环境相结合,围绕实现产业、环境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转型思路,与时俱进调整转型重心,走符合转型实际的发展之路。”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说。
“转型以前,除了煤和电,阜新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产业。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是阜新转型发展的最大难题,也是阜新实现转型的核心和关键。”阜新市市长杨忠林说。
为改变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阜新因地制宜选择接续替代产业,先后把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煤化工、氟化工、皮革、板材家居等产业作为重点,努力打造“十大产业集群”。经过产业培育与发展,阜新打破了一业独大的格局,多元化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格局已见雏形。如今,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新型能源工业成为全市工业的三大支柱。
农产品加工业是阜新最先确定的接续替代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河南双汇、内蒙古伊利等一批企业落户阜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形成乳业等10个农业产业链;装备制造业方面,阜新通过引进新企业、建设新项目,做大关联产业,支持一批企业发展壮大。该市以主机成套装备制造为龙头,以液压、气动、密封元件制造为骨干,以配套件制造为辅助的特色液压产业链初步形成,被科技部定为“国家液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经济转型,生态先行,阜新始终把修复城乡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不懈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
在生态环境治理中,阜新突出城区环境整治建设,重点实施海州露天矿地质灾害治理、复垦治理等工程,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并推进主城区氟化工企业搬迁、铸造企业搬迁、工业污染总量减排、煤炭物流园建设等一系列减排措施。同时,开展细河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建设了17座污水处理厂,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42.5万吨。
转型以来,阜新的生态环境越变越好。2014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保持在95%以上。
受计划经济影响,资源型城市在民生领域历史欠账多,住房难、就业难等问题尤为突出。阜新在推进转型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努力使转型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以创造就业岗位作为转型突破口,阜新市坚持就业优先,从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做大第三产业、扩大劳务输出等10个方面拓宽就业渠道。转型以来,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6万人次,4万多名“4050”困难群众通过公益岗位实现再就业。
棚户区是昔日老工业基地“脏、乱、差”的标志,阜新市采取“六个一块”的资金解决方式,即争取国家和省补贴一块,通过银行贷一块,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免一块,社会各界支持一块,居民个人出一块,腾空土地商业化运作收入一块。从2005年至2014年,累计投资160多亿元,改造棚户区700多万平方米,18万户居民喜迁新居。
刚启动转型工作时,阜新有101平方公里采空区地表下沉,沉陷区事故频发。阜新在国家的支持下,累计投资14.4亿元,共治理采煤沉陷区132万平方米,其中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19.1万平方米,4.3万户居民得到安置。
通过转型,阜新市在产业、生态、民生方面取得可喜成就。如今,阜新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