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车站“菜农” 王陈淀
本报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贾国庆

在位于甘肃省玉门市的军垦火车站见到王陈淀时,正赶上一场开春大风。他和伙计们正忙着给100多平方米的蔬菜大棚紧拉压膜绳,防止大风刮坏大棚上的塑料薄膜。

阵风过后,王陈淀拧开水管,仔细冲洗着棚膜上的灰尘。他说,灰尘会阻隔太阳光的照射,影响棚内的温度,现在西北的气温不高,要增加棚膜透明度,让棚内的菜苗赶快长起来。言谈举止间,俨然一个地道的菜农。放眼望去,他的这个温室大棚,培育了苦菊、小葱、韭菜、菠菜、芹菜、辣椒、西红柿、锁阳等10多垅菜苗,足足有20多个品种。

绿油油的小菜苗挺直了身体,可劲儿地往上长,那样子更像在为王陈淀点赞。

这里年均降水量仅63.3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952毫米。荒芜的土地贫瘠裸露,是一片被浩瀚的黑戈壁包围着的盐碱滩。

王陈淀是2000年由部队转业分配到兰州铁路局嘉峪关车务段,2011年调任军垦火车站担任调车长的。这个车站是嘉峪关车务段下辖的一个三等小站,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要塞,主要担负着甘肃玉门、瓜州、敦煌等市县的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运输。作为调车长,王陈淀平日里的主要工作是带领调车组的弟兄们完成兰新铁路通过列车的减吨补轴和货场取重配空等调车作业任务。种菜,只是他的业余工作。

4年前,王陈淀来到这个火车站的时候,职工吃的蔬菜都是从玉门市倒几次手送到车站的,不但菜价高,而且不新鲜、品种少。瞅着车站附近的几片荒草地,爱琢磨的王陈淀有了主意——开荒种地,在火车站建一座温室蔬菜大棚,解决职工的吃菜难题。

王陈淀对着茫茫黑戈壁暗暗发誓:只要发扬“筚路蓝缕,呕心沥血,战天斗地,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垦荒精神,就没有建不起来的“菜篮子”。

从此,王陈淀休班时间几乎没有回过家。他挤出时间开垦荒地,筛除草根,用废旧枕木建地基,捡来破砖烂瓦垒边墙,找来树枝竹条做骨架。为了解决遇到的各种种菜难题,他上网查资料,还深入到附近村子的田间地头向菜农请教,砌墙、弯管、铺膜、掀帘、通风、选种、栽培、育苗……这些从没干过的活计,在他手里变得越来越熟络,越来越得心应手。他种菜的办法多、点子多,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菜能手。前几天,该给菜地施肥了,他跑到两公里远的养猪场义务清理猪粪,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满满一车农家肥。

第一年辣椒丰收的时候,这个小站沸腾了,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车站伙食团根本吃不完,就分给了其他单位,还在储藏室架子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辣椒。第二年,王陈淀在品种上下功夫,先后栽种了50多种蔬菜。

到了午饭时间,餐桌上摆放着素炒油菜、韭菜炒鸡蛋、凉拌小葱、蒜苗炒肉等,十几名职工围坐在餐桌旁,一人一碗拉条子,就着自己菜地里种出的蔬菜,吃得津津有味。王陈淀说,他已经计划好了,先种温室菜,在温室菜棚里育苗,等天气转暖就把菜苗移栽到露天菜地,这样先后分开、有序递进,就会保证大家一年四季有足够的蔬菜吃了。

王陈淀种菜是把好手,本职工作也同样干得有声有色,曾多次获得兰州铁路局调车技术比武第一名、安全立功竞赛先进个人、安全标兵、技术能手、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者等50多项荣誉。

“上级单位要给我们小菜园拨专项资金哩。”临告别时,王陈淀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他将我们领到了车站上的另一片荒地上,“今年我还要开垦一亩地,多种上一些菜,给更多的车站伙食团免费提供有机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