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法治中国 健步而来
任何身份在法律面前都不是挡箭牌,相反,越是身份特殊的人违反了法律更应该受到严惩

□ 景俊美

首个“国家宪法日”前后,《黄克功案件》用影像艺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一靠坚定信仰二靠铁的纪律,一改几千年人治传统而替每一个老百姓说话的历史真实。共产党也因此赢得了民心,取得了胜利。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黄克功案件》从构思到上映走过9年历程,值此“打老虎”、“拍苍蝇”的时代语境中诞生,宣示着法治中国正健步而来。

就文艺创作而言,目前的确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法制题材影视作品亦然。当下中国法制题材影视剧数量不少,但有的或法治精神缺失,或法治常识错误,或过度暴力渲染与娱乐演绎;诸如《狄仁杰》、《包公》、《秋菊打官司》、《法庭内外》、《全民目击》等影视作品虽然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能将法治精神直抵共产党依法治国根儿上的却没有一部。《黄克功案件》在王兴东编剧多年的艺术探索中孕育,仅阅读史料、调查人物所作的笔记就达20多万字。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之所以仍被震撼,在于这些生命所凝聚着的人格力量。这些真实人物的生命、肉体与呼吸虽然没有了,但是他们的情感、思想、观念都还活着。当影片结束、警钟响起时,我们知道:一个替百姓讲话、为公民代言的集体必然永不衰败!

当然,影视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物性情的同时,核心要义还是要传递一个道理。《黄克功案件》用“两碗水端平”的通俗方式,树立起一部法制题材电影的新标杆。案子虽小,但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前后数届主要领导人,党的法治基石也是从这个案子逐步奠定起来的。从中我们看到,司法民主、公平公正是我党早期即已确立的法律原则,以及在破除特权思想、推动法治进步上早期共产党人所作的巨大努力与理性建设。

一个革命功臣杀了人,是应该让其戴罪立功还是应该以儆效尤,于情于理各有判断。《黄克功案件》围绕77年前延河岸边的那起枪杀案的“杀”与“赦”,成功再现了阳光下的公开审判。

对一部电影而言,法制题材与阳光审判都离不开人物塑造的支撑。《黄克功案件》在人物塑造上独特细腻,洋溢着强烈的艺术魅力。雷经天于第十八分钟出场,镜头不是最多,却以5个动作赢得了所有观众的心。一是他审判了一场离婚案,伸张了男女之平等。二是他拒绝审理黄克功案件,因为办案条件实在不具备。三是在寻找证据上,当他发现黄克功不只是枪支走火“误”开枪,而是还有第二枪时的行为举措。四是他主张民主公开审判。五是阳光下审判的细节。成泰燊饰演的这位审判长,是一个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老革命,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与百色起义,还与黄克功一同走过长征路。老战友犯罪,一个审判长如何应对,是影片展现法、情博弈的焦点。雷经天的原则是“两碗水端平”。为了真正做到端平两碗水,雷经天的自我斗争与自我“判刑”令人钦佩更令人赞叹。一方面,他主动与黄克功谈心、提一桶姜水帮他搓背,表达的是饱含“感恩”的战友情;另一方面,他判自己“三个死刑”——使用“特权”的死刑,情感用事的死刑,等待上司意见、不想独立审判、怕承担责任的死刑。最终,在庄严的法律面前,雷经天宣判了黄克功的死刑,以证法治的公正廉明。

历史是曾经的现在,现在又是将来的历史。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今天,我们谈治国理政主要是讲建设和治理一个怎样的国家,依法治国是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这样一部书写人民权利的法制题材电影,直视了历史的要核与生活的深刻,生动表现了我们党是如何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石的。影片最终,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以巨大的警示意义告诫所有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任何身份在法律面前都不是挡箭牌,相反,越是身份特殊的人违反了法律则更应该受到严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