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建中央提交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提案——
加强区域间统筹协同机制
本报记者 祝惠春

从千帆竞渡到巨轮争流,奔腾的长江一直是连通东西的交通和经济纽带。如何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全国两会热点议题,部分委员的提案集中于此。民建中央提交一份关于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提案,建议长江经济带建设应加强区域间政府工作统筹协同机制,健全相关法律基础,提升合作规范化水平,统筹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使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集群有序串联、基础设施有效连接、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产品市场有机统一,从而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但是,长江经济带内部存在着区域内差距较大,利益分层问题。

长江上游的云贵川渝同属西部,在全国布局中产业层次较低,对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承接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趋同,容易对相似的区域发展资源进行争夺。此外,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的压力和要求大,需要平衡环保和发展问题。长江中游的鄂湘皖赣,发展水平相似,若干城市群中的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通过顶层设计破除行政藩篱,推动省区协同发展,使得“龙头、龙身、龙尾”协调舞动。加强长江经济带建设统筹规划,坚持一盘棋思想,构建顶层沟通协同机制,比如成立国家层面的长江经济带协同机构,探索利益冲突化解机制,健全相关法律基础,提升合作规范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民建市委主委王济光建议,构建一个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协调合作机制。宏观上,平衡长江经济带各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上下关系,主要内容是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布局;中观上,设计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目的是建立共同的、政府引导加市场配置的投资行为协调机制;微观上,发挥市场作用,注重企业和行业之间产业链布局的互补和合作,从而建立起利益分享机制,同时也为企业投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平台。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离不开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按照交通部的计划,2015年交通领域的重点工作,是率先启动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项目。交通部部长杨传堂表示,2015年将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全面提升长江干线航道通航标准。

民建中央建议,由于长江经济带最重要的是港口的建设发展,因此,应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港口集群,在整个长江流域实行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在通道建设方面,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在保证长江干线航道畅通高效的同时,全面建设沿江高速铁路和国家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骨架;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加大沿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的是促进工业与城市带状布局的形成。要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建设和城市群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城市吸引力,推动产业合理转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