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以沙治沙——
他的梦想是让沙漠变绿洲
本报记者 董碧娟

秦升益委员带领技术团队经过近10年艰苦攻关成功研发出“会呼吸”的透气防渗砂。

“沙漠变绿洲、变良田还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想让沙漠变成宜居的地方。”秦升益委员说。

一片沙漠中,绿油油的稻苗迎风起舞。这片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的沙漠水稻种植示范田,在去年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考察团。这是秦升益委员去年最得意的创新之作。

夜晚的北京会议中心十分安静,让秦升益委员阵阵的咳嗽声显得分外突出。“要不要喝点水?”记者问。“不用,可能是最近太忙,有点上火。”面前的这位“老技术”清了清嗓子、调整了下坐姿,开始了他的创新夜话:

“我们就地取材,把沙漠里的沙子通过科技创新加工成一种透气不透水的保水材料,叫做透气防渗砂。怎么施工呢?就是用推土机把沙漠推平,然后铺上10毫米的透气防渗砂,再用沙子回填上去,拌上牛羊粪做肥料,最后把地下水抽上来,灌水插秧。这样沙漠就变成水稻田了。”秦升益委员讲得十分轻松,可实际上,这个“会呼吸”的透气防渗砂包揽了多项发明专利,经过了近10年的艰苦攻关才得以成功。

秦升益委员说,传统的沙漠种植水稻方法是在沙底铺了一层塑料膜,可这种方式容易发生漏水,形成死水潭,让水稻发育不良。防渗砂透气不透水,不产生厌氧环境,能够确保水稻种植节水节肥。

“这种沙漠水稻当年就能见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我们去年种了500亩,平均亩产1200斤水稻,而且米质特别好,因为水、沙土没有污染,再加上用牛羊粪而不是化肥,是真正的生态有机大米,在北京市场能卖到30元钱一斤。”秦升益委员接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这种沙漠水稻规模达到10万亩时,每改造一亩沙漠为稻田的成本约5000元。按亩产水稻1200斤计算,亩收益超过3500元,两三年就能收回成本。

“沙漠种出来的水稻真是太神奇了,味道真香!”不少人对沙漠水稻赞不绝口,也让秦升益委员乐在心头。去年,透气防渗砂让新疆和田地区的沙漠长出了更多树木,不仅树木成活率高达97%以上,而且节水效果明显。和田县的180座大棚应用了这项技术,节水42%以上,种植蔬菜增长40%左右,让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沙漠变绿洲、变良田还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想让沙漠变成宜居的地方。”秦升益委员说,他们已经在通辽市沙漠上盖了10幢民宅,通过自主研发的绿色建材,再结合太阳能,两个冬天都没有烧煤取暖,实现了节能减排。

与沙子打交道30年的秦升益委员,带领企业将沙子变成节能环保的创新产品,实现了以沙精铸、以沙增油、以沙治水、以沙建筑、以沙治沙,以沙兴农等,真正让小沙粒变成了一个大的新兴产业。

“多年的创新创业在去年进入收获的季节。”秦升益委员感慨地说,他们赶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势,迎来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春天。但他也有期盼:“现在企业自主创新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目前更需要的是政府方面相关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让秦升益委员感到高兴的是,去年他在提案中建议工程类项目实行设计、施工、产品一体化,让优质创新成果更好地应用于重要工程中,这个建议已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推广和落实。“今年我的提案主要围绕老本行——科技创新,在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比如在推动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上,政府不单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秦升益委员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