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高寒冷浸地变热土
——云南曲靖市会泽县待补镇咩则村蹲点采访记
本报记者 周 斌
左上 2012年,靠政府补助的50万元和亲戚朋友的支持,王国飞筹集250多万元建了这个养猪场。

左下 进入咩则村时路就平整了,这一小段已经铺成了水泥路面,村里人笑称为“二级路”。

右图 2013年,王国飞开始尝试小面积种植玛咖,在海拔更高些的邻村租用了60亩地,有了40多万元的效益。
本版编辑 姜 楠 牛仲逸

“好个野马川,水冷海子宽,吃的麻洋芋,披的烂毡衫。”春节期间,《经济日报》记者一到云南曲靖市会泽县待补镇,镇扶贫办主任范有平就念起了当地群众早年编唱的这支歌谣。

现如今,当地群众开始传唱“好个野马川,特色路子宽,喝着瓶子酒,穿着羊毛衫”的新版歌谣。

据待补镇文化宣传中心主任刘少奎介绍,会泽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现有贫困人口43.85万人,几乎占全县人口一半、整个乌蒙山片区38个县区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200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298元,2014年,则达到了7539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500多元。

记者来到待补镇咩则村,用3天时间走访了七八户人家,跑了大半个村庄,选取了3个场景来记录这个山村的生存面貌。

镜头1:赵顺有返乡创业

村委会不远处有一所希望小学,学校对面有一家在村里还算得上有规模的超市。

41岁的老板赵顺有正在超市里忙着给村民结账。面积100多平方米的超市里,货架被摆得很满,商品应有尽有。看到记者来了,赵顺有主动和记者搭上了话。

“我是异地搬迁扶贫启动时从距这里2公里的山脚村搬过来的,这里条件比那儿好多了。”赵顺有说,他在经营超市之余还干些包工的杂活儿,另外家里还有20多亩地,去年赶了“时髦”,种上了玛咖。

赵顺有对自己目前的生活较满意,“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原来打工收入还行,现在回来了收入也没减少。现在本地的活儿也多了,大家手头有些积蓄,修房、搞装修,我有些时候还忙不过来。”

村委会副主任金天志告诉记者,“像赵顺有这样‘返乡创业’的农民在咩则村不算多,全村3014人,劳动力有1375人,常年外出务工的就有1097人。近年来,在外积累了资金、技术、经验的回村创业的在陆续增加。”

镜头2:王国飞种了玛咖

第二天早上7点,天刚亮透,田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在待补镇兴发养殖场里,记者见到了王国飞。目前猪肉价格较低,王国飞对养殖场赚钱没抱太大希望,相反,养殖场后面的80多亩玛咖成了他的“心头宝”。

前年,王国飞开始尝试小面积种植玛咖,在海拔更高些的邻村租用了60亩地,有了40多万元的效益。去年,他又腾出85亩多苗木基地种植玛咖,又在隔壁乡镇驾车乡租了480亩地,准备全部种上玛咖。他希望镇上能多搞些种植玛咖的辅导,“如果再帮助联系收购玛咖的客户是最好的了!”

“按照目前的行情看,一亩地能有1万多元的利润。”说到这里,王国飞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当我问起对于未来有没有什么规划与畅想时,王国飞想了想,“将来待补镇是要发展旅游业的,我准备把我的这百亩地搞成生态农庄,再在旁边的小河里搞点特色养殖,我觉得应该有不错的前途。”

在王国飞地里帮工的村民朱巧珍告诉记者,现在她每天到地里“上班”,干7到8个小时,工钱60元,随时结账,一年能挣3000多元,加上养猪、喂牛,也有1万多元收入。她还说了村里一些人的想法,“如果王国飞能扩大种植面积,或者政府能多扶持些他这样的老板,我们打工的时间可更长些,有更多的人能多挣些钱了。”

镜头3:杨支书惦记搞活经济

第三天,村支书杨兴稳回到了村里。记者在村庄旁边的咩则河边见到了他,他正到地头查看农户的玛咖管护。

他指着被冲毁的河堤和只剩下桥墩的便桥说,“大家对这条河是又爱又恨。咩则河是我们村的母亲河,但汛期一来,常常冲毁河堤,沿岸各村申请一点资金或村里有了点钱就修一段,这样一段一段修的河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资金不足,老是一段修好了起点作用,从缺口处冲进去的水又从里往外面冲,原来修好的又被冲毁了很多。我村最好的耕地就集中在咩则河沿岸,如果不把河堤的问题解决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杨兴稳说,“我村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希望扶贫时能对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另外,村集体经济基本上是空白,得想办法搞起来,现在启动困难,也希望能有所帮扶。”

对于村集体经济,杨兴稳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他说,“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经村三委研究并实地调研,积极发挥‘合作股份’试点工作,由村党组织领头创办集体经济实体,整合相关资金项目,挖掘本村应有特色资源,由集体经济实体代表村集体参股现经营的合作社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的集体股份,推进我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解决集体经济无收入的现状,解决村里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问题。”

在咩则村生活了3天,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离开时已经有些留恋。希望咩则村如村支书杨兴稳所想,随着条件的改善、扶贫的深入,他们村将会像待补镇发展得较好的其他村一样,特色产业更进一步,农民专业合作社红火起来,集体经济搞起来,老百姓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让乌蒙山高寒冷浸地变成乡村热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