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App、手机网民数量增长……,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仍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大亮点。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为线上线下的各种商业形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互联网产业又迎来了半年一次的大盘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月3日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2.1%,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这份盘点中的种种数据,既体现出我国互联网产业的生机与活力,更体现出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移动商务应用“领跑”
《报告》中涉及的诸多细分应用中,包括手机网购、手机支付和手机银行等在内的移动商务应用表现最为亮眼,其用户年增长分别达到了63.5%、73.2%和69.2%,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也高于传统PC端相同业务的增长速度。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移动商务的蓬勃发展,来自于第三方网络支付和银行卡支付共同发力。“2014年春节期间,大型互联网企业通过‘红包’、‘手机叫车’等业务快速占领移动支付市场,随后,各大银行则积极推广手机银行业务,同时联合银联、运营商大力推行基于银联移动支付平台的NFC(近场通讯)手机支付业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让网络购物体现出新的面貌,带来新的增量。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手机购物并非PC购物的替代,而是在移动环境下产生的增量消费,并且重塑着线下商业形态促成交易。
更重要的是,O2O的发展与成熟让移动认为,O2O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专属章节。纵观2014年全年的业务发展,从地域来看,一线城市较高的消费能力和互联网应用水平,促使大量网民转化为深度O2O用户,已进入从增量向提质转变的阶段,二三线城市则还在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未来迅速拓展用户规模仍是发展的重点。
创新应用冷热不均
互联网产业不断诞生出新应用,这些新应用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电视和互联网盒子的普及、“互联网进客厅”正在成为趋势,并开始影响网络视频和游戏两大产业。从网络视频来看,多屏幕、一体化成为趋势。2014年,手机以71.9%的使用比例首次超过个人电脑(71.2%)成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第一终端,电视的使用率则攀升到23%,与平板电脑“打平”。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显示,随着2013年以来众多互联网公司陆续推出自己的互联网电视和盒子产品,加速布局客厅生态,互联网电视将成为未来客厅娱乐生态的中心。在游戏领域,电视游戏同样成为新的市场热点。刘冰表示,2015年,互联网电视和盒子的发展将快过游戏主机,“互联网电视和盒子的用户目前已超过1亿人,使用这些终端玩过游戏的用户超过千万,而游戏主机用户目前只有4000多万人,其普及率远远低于前者。”
然而,互联网新应用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以“宝宝类”理财产品风靡一时的互联网理财,《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购买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7849万人,较2014年6月增长22.8%,已基本结束了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新产品扩容速度也有所放慢。刘冰认为,互联网理财增速放缓,其原因既来自于股市的回暖,也来自于市场资金面比较宽松的影响。“同时,其很大比例的潜在用户已在此前得到转化,后续新增用户有限。”刘冰说。
企业应用仍需深化
《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为78.7%。但在应用中,普及率最高的为基本沟通类应用的电子邮件,普及率为83%;在商务服务类和内部支撑类应用中,除网上银行、与政府机构互动和网络招聘外,其他应用普及率均不足50%;在线员工培训和网上应用系统,其普及率仅有26.7%和20.5%。此外,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仅为24.7%,开展在线采购的企业比例为22.8%,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企业比例也仅有24.2%。
从基础设施看,目前企业的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例如,我国企业在办公中使用计算机的比例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0%左右,在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中,固定宽带的接入率也多年保持在95%以上。除了“硬件”准备外,影响传统企业“触网”的因素还有不少,例如企业互联网意识不足、内部信息化改造与传统业务流程契合度较低。除此之外,信息化改造带来的软硬件和人力成本,也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专家表示,未来几年,政府、传统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3方需要合作,降低企业互联网应用的技术和成本“门槛”。随着互联网与经济活动的全面结合,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和改革程度进一步扩大,未来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分界将越来越模糊,互联网将成为企业日常经营中不可分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