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算,海洋中的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是陆地的1000倍。为了更好发现和获取深海资源,我国正加速向更深的海底世界挺进。在日前刚刚完成的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中,蛟龙号创下了中国深海科考的多项第一,同时由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采用“民间资金+国家支持”新模式推动的11000米全海深载人深潜器“彩虹鱼”号研制项目也在顺利进行中
勘探海底矿产资源
伴随载人深潜技术的发展以及陆地矿产资源的枯竭,一场深海资源争夺赛已拉开帷幕。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的不断突破,将助力海底资源的精细勘探
“沉睡”在海洋中的众多宝贵资源,是人们不断潜向深海的最大吸引力。
海洋蕴藏着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以南海为例,经预测,南海主要盆地的油气资源量为707.8亿吨,它们大多分布在3000米以下的深海里。除了潜力巨大的油气资源,深海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及其基因资源。
不过,这座“看起来很美”的资源宝库,并不是轻易就能够发现、获取的。要精细勘探海底的“聚宝盆”,离不开载人潜水器技术的不断突破。
伴随载人深潜技术的发展以及陆地矿产资源的枯竭,一场深海资源争夺赛已拉开帷幕。2012年,英国获得除本国海底之外还包含夏威夷至墨西哥湾之间共5.8万平方公里的海底采矿权。预计未来30年,海底采矿业的潜在价值将给英国经济带来高达400亿英镑的收益。
挑战深海,目的在于开发深海。“国际海底区域的矿产资源为人类共同财产,实行平行开发制,由国际海底管理局管理。区域已知具有潜在商业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多金属结核等。”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明说。
统计显示,多金属结核广泛分布于水深4000至6000米的海底,含有70多种元素,资源总量为3万多亿吨,有商业开采潜力的多金属结核资源量达750亿吨。
“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表明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资源勘探等作业的能力,具备了参赛资格。”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过去由于深潜技术的掣肘,对这些具有巨大潜在经济价值及良好开发前景的资源,只能望洋兴叹。现在借助蛟龙号,可以深入海底对目标进行更精细探测,以评估是否适合勘探等。”
2014年4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式签订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这是我国继东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后,申请到的第三块具有专属勘探开发权的矿区。
“新一轮国际海底‘圈地运动’正蓬勃兴起。”刘峰告诉记者,从1994年海底管理局成立至2007年,海底管理局总共收到8项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而在过去3年,竟有18项关于海底专属勘探区的申请,申请者多半是西方财团。
“目前,深海矿产资源正处在由勘探向商业开发转变的阶段。”刘峰透露。
辐射相关海洋产业
一个高科技的深海装备项目,其技术涉及海洋、电子、机械加工等诸多领域,蛟龙号的发展对这些产业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向深海挺进的脚步亦在加速。
刘明告诉记者,随着海上试验的逐步完成,2013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了新的使命——开展试验性应用,共完成21次下潜,38个站位的常规调查,使我国对海底生物分布、岩石及资源方面有了新认识。
而在日前刚刚完成的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中,蛟龙号则成功下潜9次,创下中国深海科考的多个“第一”:首次在西南印度洋脊活动热液区开展载人深潜探测,首次获得西南印度洋脊的热液流体特征,首次在西南印度洋脊东段确认低温热液区等。
“在地形复杂的深海热液区开展调查作业,是国际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公认的难题。通过此航段蛟龙号的下潜,我国自主研发的热液保压取样器、多参数电化学传感器、自供电高温探测传感器等国产设备得到成功应用;硫化物生长试验仪、微生物原位富集装置、大型生物诱捕器等作业工具完成水下布放试验,为长期观测海底热液区提供了技术手段。”航次现场指挥部总指挥于洪军说。
在刘峰看来,以深潜器技术为代表的深海开采技术不断进步,不仅推动了深海资源的勘探开发,也带动了相关深海装备产业的发展。“矿区的申请和获准,也同样为包括蛟龙号在内的各种深海装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应用并不断升级创新的场所。”有关专家表示。
比如,蛟龙号就促进了材料、水声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蛟龙号是多种高科技、先进材料的集成:其外壳由直径微小的空心玻璃微珠和环氧树脂制造而成,载人舱采用的是钛合金材料,能承受高压、抗腐蚀,并且具有弹性;其外层采用了高性能的海洋重防腐涂料。“一个高科技的深海装备项目,其技术涉及海洋、电子、机械加工等诸多领域,蛟龙号的发展对这些产业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刘峰说。
事实上,科学研究也是蛟龙号承担的任务之一。“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很有限,载人深潜技术为我们创造了探索深海的可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常识以外的世界。”刘峰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重点实验室主任汪品先举例说,与我们依靠氧气和光合作用的生物圈不同,深海的“黑暗生物圈”的生存并不依赖阳光,而是以地热能为基础,通过化合作用将硫细菌转化为有机质。“很难想象在热液口,几百度的高温,接近稀硫酸程度的酸性环境中,竟然还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生物!”刘峰也十分感慨。
刘明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海观测采样方面具有的定位精确、信息丰富、低扰动等优势,是使用传统海洋观测方法难以实现的,这为我国科学家研究和揭示深海奥秘、跻身国际深海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链接 储量惊人的海底矿产
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是指海底石油、天然气和海滨、浅海中的砂矿资源。
在我国辽阔的近海海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南海海区有半数以上的盆地的油气储量达100至300亿吨,经专家计算,整个南中国海我国传统海疆线以内的油气资源约合15000亿美元。
海洋里更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除了丰富的锰矿石外,还含有铜、镍、钴、钛和钼等多种金属。
锰结核就是一种深海海底自生的锰矿产,含铜、镍、钴等多种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4至6千米的海底。世界洋底的锰结核总量约3万多亿吨,其中太平洋底最多,约1.7万亿吨,含锰4000亿吨、镍164亿吨、铜88亿吨、钴58亿吨。这些储量相当于目前陆地锰储量的400多倍,镍储量的1000多倍,铜储量的88倍,钴储量的5000多倍。按现在世界年消耗量计,这些矿产够人类消费数千甚至数万年。更重要的是太平洋底的锰结核以每年1000万吨左右的速度生长。上个世纪70年代,国际上出现锰结核开发热。随着勘探技术和开发技术的发展,对锰结核的开采将形成新兴的海洋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