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准确是统计工作的灵魂,数据质量是经济普查的生命线。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始两年多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统计系统群策群力,300万普查员尽职尽责,7000万普查对象积极配合,确保了此次普查的顺利完成;组织科学严密,过程公开透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确保了中国经济家底的真实准确。
一场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
2014年1月1日注定将载入中国经济发展史册!
这一天,300万普查员士气高昂、精神抖擞,手持PDA平板电脑奔赴现场登记第一线,拉开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大幕。
这是一场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活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亲自担任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持续奔波在指挥一线。各省、市、县、乡镇政府主管领导披挂上阵,担任各个行政区域普查工作指挥长,300万普查员更是规模空前。
2013年12月30日,酝酿两年之久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终于迎来了令人激动的决战前夜。
马建堂进行了铿锵有力的战前总动员:“各级普查机构、全体普查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决战决胜意识,以百倍努力和热情忘我工作,以百倍勇气和信心克服困难,不辱使命,坚决打赢现场登记攻坚战!”
现场登记资料是真实准确完整普查数据的基础。现场登记阶段取得的每一笔原始数据、每一份个体资料都是汇总全国和分省、分市、分县普查资料的重要基础数据,每一笔普查数据的质量都会影响到总体数据的客观真实、全面准确、可靠可信。可以说,普查数据的质量高低维系在每一个普查员身上。
在接下来的3个月之内,300万普查大军,必须完成对70万个普查小区、近7000万普查对象的逐一登记。全体普查工作者不畏山高路远,冒着寒风冰雪,克服种种“门难进、脸难看、数难登”,靠着“跑断腿、磨破嘴”的百折不挠,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一个个最美普查员的英雄事迹定格成一幕幕经典的历史瞬间。
3个月,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稍纵即逝的一瞬,而在经济普查的历史上,它却留下了阅之不尽的绚丽长卷,记录着300万普查员讲不完的故事。
一次组织严密的科学调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3个月的入户登记攻坚战大获全胜的背后,是此前近两年时间里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的科学组织和严密部署,是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有力保障,是10万统计人的呕心沥血和废寝忘食。
与前两次经济普查相比,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规模显著扩大,经济主体个数大量增加,经济结构日趋复杂。
从2012年春开始,在国务院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以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组织,密切合作,攻坚克难,扎实推动,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普查全面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是迅速组建普查机构,国务院成立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与有关部门共同组建了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级领导机构相对应,地方省市县三级政府也都先后成立了以政府负责人为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一个覆盖全国、分工明确、协调顺畅的普查组织体系全面建成。
其次是科学制定普查方案。按照科学、求是、可行的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试点论证,完成了普查方案及其工作细则制定工作,确保了业务流程科学、采集手段可行、处理程序稳定。
再次是积极落实经费物资。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及时将普查经费列入预算,并按时拨付。各地不仅对“两员”劳动报酬作出了安排,而且对于一些经费落实困难的地、县,省级财政也给予了一定补助和不同程度的倾斜。
国家统计局还加紧系统开发普查软件,精心组织普查试点,大力开展经普宣传,为普查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次公开透明的阳光普查
经济普查利国利民,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将普查过程置于大众监督之下,才能让国家满意,社会各界信服。事后质量抽查则生动体现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公开透明。
2014年6月15日15:20,山西太原,督察员陈保东和崔乐小心翼翼地撕开封条,层层打开大信封、中信封、小信封,最后揭晓山西组第一个普查小区全过程,成为体现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开透明的一个经典场景,记录着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事后质量抽查工作保密、程序规范、过程阳光的严谨开端。
事后质量抽查目的是检验各地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检验各地普查工作是否规范科学,确定普查数据的可信度和误差率。因此,事后质量抽查被称为浓缩版的三经普现场调查,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
6月15日,来自全国统计系统的30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31个抽查组,分赴各地开展大规模的事后质量抽查。在这一支支抽查队伍中,国务院经普办首次在网上公开招募的社会义务督察员和来自各省区市的媒体记者督察员格外引人注目。
马建堂对此表示:“数据造假毕竟是少数,我们应该以阳光的心态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我有这份自信!”这份自信,也让政府统计真实、透明、开放的形象更加清晰。
一次信息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实践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国统计史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次社会调查实践,也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次普查。
此次普查全面使用普查区电子地图,实现单位空间定位、PDA采集数据、无线网络数据传输,使普查方式发生根本改变,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登记开始前,PDA已经下载了普查区地图,下载了所有普查指标和调查表。在登记阶段,普查员进入企业,询问企业有多少从业人员,有多少产值,有多少资本,在PDA上录入这些信息以后,如果没有疑问的话,一点“确定”就可以将数据直接发送到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或者国家统计局认定的分处理中心。这样一来,使得海量普查数据实现采集、传输、处理的高度电子化,极大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
使用PDA也极大提高了数据真实性。运用PDA进行经济普查,在保证数据真实性上有三大功能。第一是空间定位,第二是采集证照,第三是采集到的企业原始数据“原汁原味地直达中央”,避免了中间环节可能存在的干扰。
普查小区图的绘制电子化,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另一个创新。而整合普查数据和空间定位信息,借助图形、地图、动态图等多种展示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生动直观地展示普查数据,也成为普查成果发布的一次大胆尝试。
全面建立普查区电子地图,推广移动终端,实现普查数据采集、报送、处理等全流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无纸化,这是统计系统主动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大势,积极顺应世界统计潮流,努力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创新普查手段的积极尝试。现代信息技术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广泛应用,成为中国普查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在新中国统计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