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游戏规则不同,没有必要现在就分个输赢
又到年末,节日扎堆,朋友生日也扎堆,送什么礼物合适让我头疼了好几天。最后一拍桌子,决定送书,却又被朋友嘲笑了好几天。“你真是老了,现在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捧着本书坐在那儿读。”这是她的原话。可是,我偏偏爱书压手的重量和纸墨喷香的味道,又能怎么办呢?
其实,不怨闺蜜说话“尖酸”,若干年前,人们就呼唤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作出了“纸质书将死”的裁决。尤其近两三年,网络生态呈颠覆之势,移动互联网的高歌猛进让获取电子图书或期刊变得越来越容易,地铁里、马路上一群群的“低头族”就是拜移动互联网所赐。
我们在把人想得过于复杂的同时,又往往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
看到移动终端的普及,我们就认为纸质书已经没了市场。但是,2013年以来,纸质书市场出现了《看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多本百万量级的超级畅销书,反观纯电子书市场,豆瓣“销量女皇”丁小云4部作品总销量不过43818本;国内一家上市电子商务公司的销售数字显示,电子图书销售额仅占其整个图书销售额的1%;在移动互联网用户当中,有13.6%的人会通过移动客户端去阅读图书或期刊,这个比例低于读新闻、玩游戏以及使用社交软件。这一系列的数据都在表明,纸质书仍然蓬勃,电子书还未取代。
见到“数字化”三个字,我们就理解成是将纸质书扫描成电子书。既然如此,工具书、科技类图书、文学期刊……一股脑地到互联网上冲浪,结果不少文学期刊遭遇滑铁卢,又纷纷退回了自己的阵地。
首先,“数字化”不等同于内容“上网”,它很复杂、也很烧钱。尤其是在如今大数据环境下,受众不仅仅要从网络上获取文献,更要从复杂的信息中吸取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效内容,最终组合成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出版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以立体化、个性化、碎片化和组装性为特征的产品升级。
其次,“数字化”是发展趋势,不同类别的出版业应该有不同的玩法。比如,科技类图书出版社,可将其所拥有的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分类处理,以数据和关键字来标识,便于检索,有助互动。比如,文学期刊,可从微信公众号做起,定期发布点微小说、心灵鸡汤什么的,传播小清新的同时打好小算盘。
然后,“数字化”是个大盘子,里面装的绝不只是电子书、电子期刊这几样小菜。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为2540.35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61.75亿元,占比仅为2.43%。依目前的形势看,电子书、电子期刊是无法挑起带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大提升的担子的。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表明: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游戏规则不同,没有必要现在就分个输赢。即便电子书上升势头猛,也架不住纸质书有数量庞大的忠实拥趸,其中包括我,也有《生活》月刊的创意总监令狐磊。“你也许不知道,刚刚开箱的杂志有着新生婴儿般的味道,对我而言,这是一本杂志最美丽、最动人的时刻,也是电子时代所没有的印刷业记忆,那些油墨味扑面而来的瞬间,美好得让你忘记一路来制作杂志的艰辛。由此,开箱也是杂志传统礼仪的一部分。”他的这段话说得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