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 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音乐剧 “二”起来
□ 郑 杨

□ 郑 杨

如果告诉你未来中国会崛起一座“音乐剧之都”,你猜会是哪座城市?恐怕数上十个也不会有人数到东莞。然而,就是这座以农民工汇聚著称的城市,在全国首次提出了打造“音乐剧之都”的构想,实践八年,成为目前国内生产原创音乐剧作品最多的城市之一。

从“打工之都”变成“音乐剧之都”,听上去似乎“很傻很天真”。对此,该市主管文化的一位领导回应:“有人说东莞是‘世界工厂’,没条件也没必要搞音乐剧。我们不争论,只管‘很二’地干下去。我们顶住别人的质疑和嘲笑坚持了八年,推出的作品观众平均上座率超过八成,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超过九个。”

这回答令人动容。认真想想,是不是有太多有关文艺发展的美好构想,倒在了质疑和嘲笑中?对于一个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莫不如此。“你不够高雅,所以,别谈艺术了!”这样的习惯性思维令人气馁,让人退缩。但别忘了,许多高雅艺术本身就诞生于某种“很二”的精神:橱窗里被看做时装艺术典范的香奈儿套装,正是香奈儿女士在毫无社会地位的“假小子”时期的设计灵感;音像店里最经典的爵士、摇滚乐,多出自当年的草根艺术家们“最二”的青葱岁月……

我永远记得头次带女儿看儿童音乐剧《小红帽》的情景:一次不花钱的免费演出,连戏服都没有的“草台班子”,正当我深感“被骗”、愧疚无比地扭头看女儿时,却发现她兴奋无比的眼神。直到半年后,女儿还念念不忘,常常一个人自说自唱地表演“小红帽”。

在艺术面前,我们都是“很二”的孩子,渴求熏陶。没有必要担心观众不够高雅。在东莞,音乐剧如此改变着一座城市的气质:2007年东莞举办第一届音乐剧节,有人穿着拖鞋走进美轮美奂的大剧院,边看表演边高谈阔论;而本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期间,大人孩子都穿着漂亮的正装入场,安静地欣赏。这里一年四季都有精彩剧目上演,“请你喝早茶”的岭南习俗,正被“请你看音乐剧”的新时尚代替。

更不必担心作品不够“高大上”,带点“二”的创作或许更受欢迎。如东莞原创音乐剧《钢的琴》,讲述一位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下岗工人,为圆女儿的钢琴梦,和工友们在车间里造出一架有8000多个零件的“钢的琴”。该剧巡演102场惊艳全国,斩获国内政府文化最高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钢的琴》像是一个隐喻:一个在音乐剧上“白手起家”的城市,“很二”地追求仿佛可望而不可即的梦。他们“很二”地砸钱培养观众,同类演出东莞的票价只有广州、深圳的1/2,百老汇著名音乐剧《猫》曾在莞上演12场,最高票价仅480元;“很二”地扶持创作,建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补贴参赛费用;“很二”地模仿国际流行的模式,从创作制片人制和投资人制,到根据项目招聘演员的办团方式,以及市场化的院线营销模式……今天,他们依稀听到了梦想开花的声音。

大声喊出“就是要‘很二’地发展音乐剧!”——更多城市应该拿出这样的勇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