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求职要算性价比
李 丹

又到一年就业时。据统计,2015届高校毕业生总数将突破727万人,再次突破历史纪录。与往年不同的是,不论是毕业生还是家长,他们的择业观都在向着相对理性的方向发展。

回老家就业、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更看重职业未来发展而不是单纯攀比收入……从往年扎堆“北上广”,到如今回家乡的理性回归,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改变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真实写照。

人人心中都有一本账: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扎堆“北上广”,不仅求职压力巨大,毕业生们更要考虑购房、购车、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与薪酬的比例。同时,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成为决定选择的重要砝码。正像一位毕业生说的那样,“与其在大城市频繁跳槽,还不如在家乡踏踏实实地发展潜力大”。通过计算职业的“性价比”,让毕业生们有了更加务实、理性的选择。

人人心里在算一笔“小账”的同时,决定择业观发生转变的关键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这本“大账”。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均衡,以往集聚在一线大城市的就业机会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不同区域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给相应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加集中的求职机会;地方政府在民生社会领域的大量投入,也给毕业生们创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条件;国家对民营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持,释放出更多有价值的就业岗位……这些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应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地方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人才是一个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为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搭桥铺路、搭建绿色通道;对于一些急需岗位,也提供了可观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想要走创业之路的毕业生,也会发现二三线城市市场空间更大、优惠政策更多。这一“推”一“拉”,将人才逐渐引导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走出“北上广”的小视野,莘莘学子就会发现,就业是如此天高地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