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著名的广东鹰金钱罐头厂旧址变身广州红专厂艺术创意园——
老厂捧出艺术“罐头”
本报记者 庞彩霞 郑 杨

日前,广州红专厂艺术创意园迎来了一个新事物——旨在为文化艺术界人士提供公益性交流平台的“广州公共文化观察室”进驻开馆。

广东省政协常委、书法家孟浩介绍说,“这里将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所有涉及公共艺术的展览,包括书画、雕塑、音乐、影视、服装等等,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均可在此展出交流。”

由“三旧改造”而来的红专厂,创立5年来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广州文化地标,被称为“广州的798”。

很多人还不知道,红专厂的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广东鹰金钱罐头厂。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罐头厂,它保存了丰富的工业建筑历史遗存。漫步于园区12.2万平方米的巨大空间,几十座形态多样的前苏联式工厂建筑、散布各处的旧机器,在大树浓荫的掩映下,令人有穿越时光的感觉。

“2009年春天,我们在这里播下第一颗种子,让废弃的老厂房焕发了生命力。”红专厂总经理陈志艳介绍,创办之初,经营团队就实地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际先进创意产业园,希望打造一个艺术、设计、生活相融合的一流文化创意产业园。他们把旧车间改造为时尚LOFT,成为能给人无限灵感的创意空间。

“当代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看过红专厂后念念不忘,还告诫我们,艺术不是供人膜拜的神坛,而是‘专家鼓掌、群众认可’的创作态度,这也是红专厂一直秉持的艺术产业路线。”陈志艳说。所以,红专厂举办了国际级、国家级、省市级乃至市民自发的文化活动1000多场,而这些活动都有着清晰的“边界”:只做自己擅长的、艺术界该干的事,远离五花八门的商业化活动。

这里不乏高规格、高品位的艺术展示。比如“包豪斯在中国”大型展览,将红专厂在工业建筑设计上的特色,很好地融入了包豪斯的艺术成就之中,获得了设计界的高度评价。

这里也有趣味盎然、形式多样的群众艺术活动。如红专厂去年7月发起的“X工作坊”项目,鼓励不同领域的创意人士把有趣的想法带给大众,从“惺惺相惜”盆栽坊到废弃品创作坊,在一次次创意活动中,艺术被带出了象牙塔,走进了大众生活。

此外,红专厂还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丹麦等20多个国家驻穗领事馆建立文化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现在,每天来园区参观的游客约达10000人次,有专业的艺术界人士,也有摄影发烧友、拍婚纱照的情侣,还有喜欢艺术的普通市民,甚至很多外宾来广州也指定要来这里。”陈志艳自豪地说。

毕竟是产业园区,不少人关心红专厂的效益。“我们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过大体能实现收支平衡吧。”陈志艳说。

南临珠江之畔,北近黄埔大道,红专厂所在的地段紧邻广州CBD珠江新城。虽然红专厂为这个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与即将拔地而起的广州国际金融城相比,但作为一座艺术园区,它的经济效益已属可观。目前,园区入驻企业约125家,2012年园区企业产值达18亿元,利税1.8亿元。

更难能可贵的是,短短5年,园区已经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合作的文化产业模式。这里不仅聚集了广州集美组、道灏设计等一批知名设计企业,更吸引了香港当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实习基地、广州美术学院实习基地等100多家艺术单位入驻,初步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文化创意园。在园区,无论是大型设计公司的设计师,还是路边创意商铺的老板,乃至在创意集市中“摆摊”卖手工艺品的摊主,大都在这里“乐不思蜀”。

集美组是红专厂内首屈一指的设计公司,承担了包括广州长隆酒店在内的全国各地诸多大型设计项目。“工作在红专厂真的很奢侈。这里就像城市里的一块和田玉,60年的自然和人文积淀让它如此独特。”集美组设计师齐胜利说。在他看来,红专厂的氛围,能够使他们的设计不被市场同化。“我希望红专厂成为未来CBD中的文化绿洲,成为广州市的文化名片。”陈志艳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