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荒山披绿装
3年来西宁空气湿润度增加30%
本报记者 马玉宏 石 晶
西宁市在建成10个主题公园的基础上,又 建成13个绿化区小景点,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游憩场所。图为湟水森林公园。 本报记者 石 晶摄

秋日的高原宁静而祥和。

近日,记者驱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至西宁市大南山的阴山堂山顶,沿途树叶金黄的河北杨如一把把撑开的伞,迎风摇曳。2005年西宁市大南山绿色屏障项目在此启动,当年栽下的树木如今已成林,碗口粗的河北杨与青海云杉将阴山堂的沟沟峁峁装点出绚丽的秋景。站在山顶远望,南北两山远山低谷葱葱茏茏,目光所及之处绿、红、黄交相辉映,令人心醉。

夯实基础设施

2005年,西宁市开始实施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工程,旨在加快西宁城市绿化步伐,重塑湟水河流域绿色风貌,构建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实施范围东起杨沟湾,西至阴山堂,总面积15.82万亩,2012年又将西宁上北山包括进来,总体规划15年完成。

在阴山堂山头看护林场的柳玉秀就住在山底的张家湾村,“20年前嫁到张家湾村时,山上光秃秃的连草都不多见,当时村里有两个砖厂开山取土,下雨造成滑坡,后来当地政府把砖厂关闭,全部栽上了树,这几年山上都树成林了。”

西宁栽树不容易,周边都是山连着山,平均海拔2600米,干旱缺水导致栽树的成本很高。因此,要把荒山变绿必须水利和交通先行。从峡口到阴山堂27公里长的绿色屏障工程正是由交通和水利部门筑路、引水。

与记者同行的大南山绿化指挥部的张子翔说,为走出年年栽树不见林的怪圈,现在实行了专业化、高标准造林,推广“水利工程先行、大规格苗木造林、乡土树种为主,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造林模式。

绿化工程实施9年来,共修筑348公里的盘山道路和简易路,其中118公里主骨架公路盘山而上,230公里的简易绿化道路每年向不同方向的郊县纵深延伸。9年来,共建设泵站39座,铺设管道1400公里,修筑调节涝池19座和蓄水池420座,形成了由泵站、各级输水管道、调节涝池、蓄水池、阀门井和给水栓等设施组成的覆盖整个大南山区域的林灌网络系统。

截至2013年底,西宁共造林14.8万亩,使大南山范围内林地面积达到16万亩,为建设高原花园城市奠定了基础,并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住建部2012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营建生态系统

车随着盘山公路驶入大南山深处,随处可见灌木丛里惊叫四飞的野鸡和横窜而过的兔子,一片片的林地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完备的绿化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后,依托南北两山生态屏障,西宁市启动了以城区园林绿化为主、两山为背景、三县为纵深的“三环”绿化战略,旨在建成西宁市森林生态系统。

西宁加快主题公园建设,4年时间共修建10个主题公园,“三环”绿化战略得到了具体落实,森林系统逐渐成形;在两山四片、三河六岸(南川河、北川河、湟水河),同时启动了四边绿化工程,路边、水边、田边、山边,三河六岸延伸到湟源、大通、湟中三县,2年时间绿化面积增加了10万亩。

西宁市园林局局长张福军说,这是西宁市前所未有的人居生态工程,惠及居住在西宁的每一位市民,近年的植树造林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做到了泥不出沟、水不下山,最明显的改变是风沙少了。检测显示,近年西宁空气湿润度增加了20%到30%。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西宁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与精品体育赛事、特色旅游的融合发展,已举办5届山地自行车赛,作为“西宁古八景”之一的文峰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山地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来一睹高原古城的风姿。2013年开始西宁与国家体育总局举办国际徒步节,至今已举办两届,来自世界10个国家的万名徒步爱好者游走古城西宁,对青海高原有了新的认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