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 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不等于做作业
□ 李尚飞

不论学习哪门课,都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在里面,只做练习,这种精神也便散失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写作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都在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作业没完难咽气”。这些看似幽默的调侃背后,是一个个俯在桌子上长时间写作业的身影。

作业,随着应试教育的甚嚣尘上,取代了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阅读,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手段。许多的地方,许多的学校,学生一门功课甚至有两种、三种乃至更多种的作业。就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孩子们近视了眼睛,弯曲了颈椎,消磨了兴趣,麻木了精神。

可是,许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能够完成作业就意味着学习目标的实现,那么,在老师和父母的监督、管控之下,可以说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那么,为什么只有少数的学生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大学生能真正成才的又有多少呢?

写作业,说到底,是一种训练,是将陌生的东西熟悉,将生疏的东西熟知。对于数理化这样的功课,当然可以通过一定的练习来达到熟练的程度,但至少也应该建立在对原理、定理、公式透彻的了解基础上吧?像一些文科性质的科目,就更不能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学习了。以语文为例,孩子没有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没有了对课本上经典篇目的仔细品读,只是做那些将文章分隔得支离破碎的习题,等到考试难度进一步增大的时候,可怜的孩子们悲哀地发现,他们做了成千上万道题,到了最后却连试卷上的一篇文章都看不懂了。

不论学习哪门课,都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在里面,只做练习,这种精神也便散失了。语文被编成各种作业,也就难以养成学生的文化人格;历史被编成各种作业,也便难以让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大量作业长期做下来,遇到一个接一个的习题倒是会做了,可学生的道德素养、理想追求、精神意志的培养却被题海湮没而难以形成和提升了。一方面在做着纯而又纯的应试,另一方面在感叹道德的滑坡,这就是我们面对的教育现实。同时,写作业,等于是别人提出问题,然后由自己解答。十几年坚持下来,知识倒是有可能掌握了,问题倒是有可能解决了,成绩倒是有可能提高了,可随之而来的,却也是质疑品质的丧失,创造思维的丢弃,人文素养的欠缺。

取之者小,失之者大;只重一时,不重终生。这种现象,是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时候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