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正式启动。专家表示,产品质量亟待提升,是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社会共治的电商产品质量提升格局,随着电商环境的不断改善,网购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大释放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10月30日,“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正式启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晓涛在启动仪式上透露,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10.2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1.85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40%,接近去年全年交易额,带动就业3000多万人。
电商近来的表现,可谓风生水起。但毋庸讳言,“疯狂生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难题与尴尬。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增加收入、健全社保体系,使群众在“能”消费、“敢”消费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
产品质量亟待提升,是电子商务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祐康集团董事长戴天荣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质量不合格产品,给网购消费者带去很多困扰。国家质检总局30日发布的2014年儿童玩具等14种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显示,110家企业生产的131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26.1%。“这对于一个拥有10万亿元规模的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量级。”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说。
业内人士分析,电商产品质量的提升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3方面:一是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性,决定了电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主体追溯困难,产品的源头溯源管理工作难以实现。二是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几乎都是基于传统线下产品质量监管和服务,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发展面临“无法可依、无计可施、监管缺位、服务滞后”的困境。三是电商平台企业自律措施无法固本清源。
找准了问题,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对此,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开出的“药方”是着力构建一个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社会共治的电商产品质量提升格局。
在此次“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行动”中,国家质检总局提出,要完成解决一批影响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等“五个一批”工作目标,力争到2016年底,使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提高10个百分点。
抓好电商产品质量,既是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是企业和行业的共同责任。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张沁荣坦言,如今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问题多发,既有行业自身不成熟的原因,也与电商企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质量管控能力不高有关。
专家表示,当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在关键环节切实管住:一是把好入口关,商家申请进入平台应当严格审查;二是完善管理机制,比如交易监测、考核评价机制等;三是尊重消费者权益,突出保护措施和机制设计;四是健全退出机制,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违背诚信经营原则的商家,应当坚决予以淘汰并实施平台禁入。
京东商城董事长兼CEO刘强东告诉记者,“目前,京东采取与品牌生产企业联姻、加大售假处理力度、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全品类监测等举措,有效地控制了卖家制假售假行为。”同时,刘强东似乎也对零售电商的违法行为多少显得有点无奈,希望能与工商、质监部门联合,把违法卖家曝光。
据了解,《电子商务法》立法工作已经启动,国家质检总局正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管理专项课题的立法研究工作。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意见也正在研究当中。可以预计,随着电商环境的不断改善,网购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大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