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江阴是一个很好的样本。这里的18家超百亿元企业、35家上市公司,其主业基本集中在纺织、冶金、石化、机械等既传统又产能过剩的产业。怎么转?往哪转?答案只能出自于“创新”。
在江阴,可以看到企业创新的各种“版本”: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建、市场开拓、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两化融合、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等;也可以看到政府服务创新的各种“选择”:调整绩效考核办法、行政审批提速、个性化上门服务,等等。对江阴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调研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四个结论。
第一,人才为本。转型升级是由人来主导的,尤其是企业家。江阴人素来不服输,历史上曾出现过“全城殉节而无一人投降”的壮举。这种精神和斗志造就了敢闯敢干的江阴企业家,进而造就了一批优秀企业。如今,发轫于乡镇企业的第一代企业大部分迎来了新一代接班人,并顺利交接,如华西村的吴协恩、法尔胜泓昇的周江、双良的缪文彬等。这些二代本土企业家传承了敢拼的精神,同时又有更高的知识素养,对资本的运用和新知识的掌控远胜于前辈。正是这些企业家,决定着转型升级的成败。
第二,创新为先。对于创新的理解已经“扩面”,尤其是对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各企业可谓“各显神通”。如海澜之家不生产成衣只管研发、设计和销售;双良不仅卖产品还卖系统卖服务;众瀛科技提供的是智慧商业云服务等。创新各有各招,重在对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线上线下资源,跳出现有企业、跳出江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三,管理为重。转型升级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严格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都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比如,扬子江船业建立了引进和稳定人才的股权激励和利益共享机制,还在内部实行骨干岗位职称聘任制,使得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第四,环境为翼。企业是发展的主体,政府则是营造环境的主体和提供服务的主体。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要通过服务为企业做大推波助澜。比如,江阴临港开发区创新便民服务中心网上审批、容缺预审、模拟审批等方式,企业注册、变更、注销一站式办结;江阴高新区创新金融对科技支撑的有效路径,大力引进科技保险、科技银行、小额贷款、科技担保公司等科技金融中介机构。
转型升级没有完成时。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转型的过程。尽管江阴有不少规模企业,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型企业、航母型企业、品牌型企业、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正待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