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0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煤都蜗居变靓屋
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李艳辉
79岁的书画爱好者郑幼兰正用画笔记录金山森林公园美景。这里原本是一片采煤塌陷区,通过清淤改造形成占地1000亩的公园。
(资料图片)

河北唐山市古冶区把棚户区改造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有机结合,使百年煤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冶煤区多棚户,十万百姓在里住,秋有蚊虫冬又冷,春夏有雨起泥污。政府统筹抓整改,多元投资劲力足,昔日旧貌换新颜,民众乔迁享幸福。”这首小诗是记者在有着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的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采访时看到的。当地百姓用朴素的语言赞扬着古冶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让陋室变样

由唐山市中心区向东28千米,便是煤矿林立的古冶区。砸锅卖铁,离开古冶——这句曾在古冶群众间广为流传的调侃之语,表达了百姓对改变居住环境的强烈渴望。

古冶是一个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矿区,依煤而建的棚户一度占到了全区住户的一半。虽经政府多年努力,截至2009年底,仍有10.3万人居住在震后简易、半简易房里。这些房屋既无煤气,也无暖气,有的住户仍然过着劈柴烧水、拉煤生火的日子。

2010年,古冶区确定了异地搬迁安置、原址回迁及货币化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对首批40万平方米棚户区进行正式改造。然而,要实施大面积的棚户区改造,钱从哪里来呢?古冶区在努力争取国家政策的同时,还盘算了这样一笔账:249.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成高楼后,至少能提高土地利用率3至4倍。腾出来的土地用于搞产业开发,补给搬迁户,就不用他们自掏腰包了嘛!为了进一步破解资金难题,古冶区还运用民生投资公司融资平台,努力吸引更多资金支持。

2010年5月,古冶区金山新城首批40万平方米的棚户改造工程启动,拉开了全区棚改的序幕。截至目前,古冶区已经完成城市棚户区危旧住房改造57万平方米,使近1.1万户、4万人实现了大搬迁。

“我们一家原来挤在不足34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了30多年。”谈起棚户区改造,古冶居民窦伯娟感慨万千,“通过置换,我才花了5万多元,就得到了一套75.49平方米、价值30多万元的新楼房。搬进来时,家里暖气、煤气、水电、闭路电视一应俱全,忒好啊!”窦伯娟的话代表着乔迁新居百姓的真实心声。

让大集转岗

要让百姓居住方便,还得让百姓生活方便。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依矿建区、城乡混杂等因素影响,古冶城区内农村集市与马路市场并存。这种商业业态虽然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实令他们备受困扰。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古冶区委、区政府结合棚户区改造工程,整合区内的市场资源,彻底取缔、关闭无水庄大集、古冶大集、唐家庄大集及周边露天经营的马路市场,先后投资14亿元,合理布局建设了古冶大市场、唐百大楼林西购物广场、林西商贸城等22个大型商场、封闭市场建设工程,使大集实现成功“转岗”。“大集转岗不仅转出了舒适的购物环境,更转出了许多就业岗位,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一位在古冶大市场上班的居民说。

通过棚户区改造,古冶区把腾出来的充裕土地陆续“做熟”,使一大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第三产业项目落地开花,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引擎。例如投资1.6亿元的和合婚庆文化广场,为古冶提供了就业岗位2000余个。围绕这一广场,七彩虹乐园、唐山影视城、龙凤文化园、海子湖湿地观光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异军突起,初步形成了一条以婚庆文化串接起来的“食、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

通过三产带动,古冶区产业结构早已不再是煤炭当家了。据统计,2013年,全区非煤产业占全区GDP的89.24%,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了14.4%,煤都转型基本成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