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9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云深处幸福村
本报记者 魏劲松 通讯员 杨 戈 王承鼎
图为湖北尧治河村远眺。 王承鼎摄

从湖北省保康县县城出发,经过3个小时的颠簸,记者来到达尧治河村。这是一个偏僻的高山村,但在这里,休闲广场、博物馆、尧文化研究院、工业园区等应有尽有,村民们不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山区幸福村”,还在描绘着共同富裕的蓝图。

尧治河村地处鄂西北海拔1700米的白云深处,山高坡陡。直到1988年,这里仍然是“不通公路不通电,山货出不去,外人进不来”。那时,全村150户、627人散居在崇山峻岭之中,“吃供应粮,住岩屋房”,人均年收入300元。

“山里有的是磷矿,因为不通路卖不出去,所以年复一年地受穷。”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孙开林横下一条心,拿出家里攒了多年、准备盖房子的4000元钱,又贷款3000元,把路打通。

19年钎声不断,尧治河村民让公路跨过深涧、越过河谷,把山与山、户与户、矿与矿连接了起来。

修路不易,通电更难。为把每根重达600多公斤的水泥电线杆抬上山崖,“栽”到危险的板壁岩上,村里壮劳力组成突击队,埋下554根电线杆,架通131公里高低压线路,尧治河村终于通了电。

路通了,电来了,矿石变成了“金元宝”。经过多年努力,尧治河村的高品位磷矿石年销量由2000吨增到160多万吨,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村办企业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即将上市。

“开矿吃的是祖宗饭,矿石卖完怎么办?村里的水能资源丰富,能不能自己建电站?”短短几年间,村里投资上亿元,先后建起了5座梯级电站。

村里将特困户等组织起来,成立集扶贫、福利、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扶贫企业“三福公司”,农忙时挨家挨户帮助播种、收割,农闲时组织修路、改田,公司统一发放工资。

为避免“口袋满、脑袋空,今天富、明天穷”,村里一次性投入数百万元,建起面积3800多平方米的村小学,学生全部寄宿,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村里还办起村民文化补习班,培养文化和技术骨干。

“穷山恶水”变成了“金山银山”,尧治河人并不满足,从磷矿经济到水电经济,再到文化旅游经济,尧治河创业创新的步伐从未停顿。

地处襄阳、武当山、神农架的交会处,尧治河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4大谷、26峡等景观67处;依山而建的160多栋村民别墅群与周围美景构成一幅幅绝妙的画卷,既有山水画,又有田园诗。

村里买断了临县野人谷和野人洞景区50年经营权,投资8000万元升级改造成4A景区并本村景区一起“打包”推介,成为湖北省“两山一江”黄金旅游线上追踪神秘野人的旅游风景区。

今年1月,尧治河入选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名单,使尧治河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引领者;4月,尧治河旅游区晋升为国家4A级风景区。2013年,尧治河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

尧治河村虽然身处大山深处,但村民已经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也有90%回到村企业上班或在家创业。村民钟光菊说,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工作月收入虽然也有5000多元,但现在正准备带着妻子回尧治河工作生活。她告诉记者,村里发展旅游为自己创造了致富的机会,现在家里养的野鸡、种的杨桃基本都卖给游客,去年光这两项一年的收入就有30多万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